2020年5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凌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的好消息鼓舞着凌云人民砥砺奋进,也让县党政委和全体干部职工心潮澎湃。
凌云县地处珠江源头,曾经洪水泛滥,饱受水害侵袭,全县耕地面积0.84万公顷,人口22.5万。地理位置偏僻、人均耕地少、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凌云县的脱贫任务艰巨。县党政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把扶贫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深入一线考察调研,精准制定帮扶政策,择优选派扶贫干部,全力推动破解脱贫难题,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抓实脱贫攻坚工作,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7%,财政收入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8%。
特色产业工程勾勒乡村振兴画卷
对于凌云县这样的传统农业县,如何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如何发展广泛带动脱贫的扶贫产业?一开始就摆在县党政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面前。
在县党政委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牢牢抓住特色产业这个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产业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的产业扶贫总体思路。
通过县党政委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结合凌云县实际情况,科学选定、适宜推广、并深受市场青睐的优质品种。在成功示范种植的基础上,按照“示范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订单、托管、整村推进等方式,推广以“优质优产”激活“三张叶子两只鸡”,采取“优质品种示范种植到规模化种植再到就地加工转化”三步走,延伸特色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产业融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
以油茶、白毫茶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凌云县,长期以来品种杂乱、种植技术落后、品质较差,加工产业薄弱,以低价卖原材料为主,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建立脱贫带贫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政府免费提供油茶苗和肥料,预计每亩收成600公斤,油茶合作社保价收购,年收入可超1万于元。二是大型茶叶龙头企业带动,茶农提高茶叶的鲜叶产量和质量,提升技术技能娴熟性和茶叶合作社保价收购,预计每亩收成926公斤,年收入可超2万于元。在全县种植全县茶叶发展到11.2万亩、油茶28.6万亩、蚕桑8.9万亩,良种良技加优质优价,农户实现丰产增收。
在逻楼镇,安水乌鸡养殖基地产业服务中心配备“优质”服务的同时,将服务向产前产中延伸,统一养殖、统一管理,优质乌鸡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产前产中帮助农民降低成本、科学管理,产后又能减损,卖上好价钱,农业保险又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乌鸡回购以来又有不少农户已主动提出要多多养殖乌鸡。
规模养殖、品种统一、品质优良,凌云逐渐打出“原生态乌鸡”。日前,出栏乌鸡、金冠鸡100万羽。如今,“三张叶子一只鸡”越来越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已成为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手棋”,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产业车间扶贫 扶志扶智“两促进”
扶贫车间、光伏发电。走入车间,一个个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凌云县群众摆脱贫困有效抓手。在各乡镇建有11家“扶贫车间”,帮助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在凌云县的各个扶贫车间里,有许多忙碌的工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该县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这里有许多欢声笑语。这些扶贫车间,不仅让他们足不出县就能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一家老小,实现了稳定就业,成功融入城里人的生活。
在宏顺电子厂上班的贫困户左雪琴说,以前只能在家依靠种植,看天吃饭,现在在电子厂上班,不仅能为家里挣了钱,现在还慢慢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左雪琴所在的电子厂是计件发工资的,她目前还是新手,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接下来,我尽快熟练操作,有空的时候多加班,争取月工资能拿到2500元到3000元!”
央里村贫困户万树英告诉我们,为了照顾家里老人小孩,便到合作社上班,每个月收入有1800元,平时农忙时节还能管好自家生产。和万树英一样,同村贫困户陈发猛也在扶贫车间上班。他说:“平时农忙的时候先把自己家的几亩地种完,然后再到种果车间来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收入100元,现在有活干了,生活充实了,钱袋子也鼓了!”
去年以来,凌云县紧紧围绕“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标,在全县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目前累计建成扶贫车间6个,吸纳就业人员3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3人。该县紧扣“就业脱贫”,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新模式,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到各个安置点设置加工点,帮助搬迁安置点搬迁户以及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并对“扶贫车间”吸纳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了“传、帮、带”实地培训,有效的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对技术的掌握,进一步提高了扶贫车间的生产效率,有效助推了全县脱贫摘帽。
打通优质农产品消费扶贫、产销衔接“最后一公里”
酒香也怕巷子深,是凌云县优质农产品面临的现实困境。县党政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拓展产销对接渠道,竭尽全力帮助凌云县补齐农产品外销的短板。
建设“凌云特色产品”品牌,凌云白毫、凌云乌鸡、凌云油茶……各种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走近细看,每件产品都在网上出售。
线上线下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在2020年4月举行的网上带货凌云展厅,直播观看人数达128万次,共售出凌云乌鸡527只,凌云白毫茶(绿茶)327份,凌云白毫茶(红茶)182份,红薯粉176份,直播销售总单量1212单,直播总销售额达11万余元。凌云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促进凌云农产品“出村进城”,走向全国市场。
尽锐出战 带着感情来扶贫
几年来,各个单位发挥行业优势与立足凌云实际相结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局之力帮助凌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村入户、解忧济困、精准帮扶、紧抓项目……,挂职干部主动融入地方,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推动定点帮扶与地方脱贫攻坚相互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千里奔赴疫情防控一线,排查全镇高风险地区外出返乡人员,防范疫情扩散,向村民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伶站乡浩坤村作为浩坤湖湿地公园還抱重点村,5年来逐渐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这一切既得益于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倾情帮扶,也离不开县政府大力扶持。
凌云的脱贫攻坚离不开百色市委关怀和支持。我们将把关怀和支持转化为内生动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在更高水平上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摘帽不是收兵锣,而是奋进鼓。凌云县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确保帮扶力度只增不减,巩固发展脱贫成果,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建立脱贫攻坚结对帮扶联系点及党员干部挂钩联系帮扶贫困户制度,共结成5952对帮扶对子,全面覆盖170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110个村(社区)配备了综合能力强的扶贫专干,配强110个村(社区)第一书记,配齐驻村工作队员291名。(周俊位)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凌云县:干群携手筑牢防汛壁垒
“岑哥,屋里的家电有没有受损?”“感谢兰书记在凌晨3点钟叫醒我们,我们已经及时把家电搬到楼上了。”7月3日一大早,广西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兰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兰应秋组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分头冒雨到各片区察看灾情况,组织群众开展防汛抗灾自救的一个场景,也是 【详细】
凌云县:巩固脱贫成果 牵引乡村振兴
炎炎夏日,看最美的浩坤湖、走最美的乡间小道、住最好的农家小屋、品最好的白毫茶、吃最好的米粉、喝最好的乌鸡汤。凌云县已晋升“网红打卡地”,吸引广大游客纷纷前来品白毫茶、吃农家小吃、拍美照。如今,在凌云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详细】
凌云县易地扶贫搬迁见闻:“搬”出希望 “迁”新生活
凌云县共建成16个安置点,动员组织3357户16098人搬迁入住。近日,笔者深入安置点幸福家园、城北茶产业园、伶站乡九民那力安置点等多处安置点,倾听百姓心声,感受变化,为您带来《“搬”出希望 “迁”新生活 凌云县易地扶贫搬迁见闻》系列报道。 【详细】
贺州:特色产业鼓起土瑶群众“钱袋子”
目前,土瑶村已发展茶叶种植超8200亩,建成投产竹编加工、茶叶加工等扶贫车间7家,开展技能培训105期,解决土瑶群众就近就业超1500人。 【详细】
宜州区:特色产业覆盖超九成贫困户
剪枝、摘果、装车、入库、烘干……近日,河池市宜州区安马乡龙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花椒种植基地人头攒动,采摘花椒的群众忙得不亦乐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