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8日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 作者:周俊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凌云县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提质升级,既扮靓了泗水河岸边的居民区,也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更加快了当地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该县还通过搬迁修复、挖掘泗水河文化旅游资源,让更多的沿河群众端上了“生态碗”。

  生态廊道美如画

  初秋时节,凌云县泗水河岸边五彩斑斓,一条依岸而建的骑行网红路逶迤绵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已成为人们赏景、采摘的好去处。

  据了解,“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后,昔日下甲镇水陆村平里屯群众随意搭设的红薯粉制作坊、销售摊等设施被一排盖琉璃瓦的长廊所取代,好不气派。下甲镇水陆村平里屯群众韦大叔这样介绍。

  凌云县将在平里屯打造红薯粉文化长廊,把红薯粉的制作过程展示给游客,并介绍红薯粉的历史由来以及凌云人手工制作红薯粉、吃红薯粉的文化,让山间美味飘香更远,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我家养了7批蚕,收入10万多元!”下甲镇加西村村民委副主任、蚕农劳守凡告诉笔者,今年虽然蚕茧价格不高,但产量好,收入还算稳定。

  依托泗水河岸边滩涂地非常肥沃的自然条件,加上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红薯、桑树攒足了劲儿生长,制作好的红薯粉、蚕茧畅销全国,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昔日家园披绿装

  我县整合全县穷苦资源短缺村屯。在此之前,伶站乡苦资短缺高桥屯、良上屯等耕地、林地千疮百孔。整合后,进入了有序开始恢复,生态修复也被提上日程。

  走进伶站乡高桥屯、良上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齐划一的联排房屋映入眼帘,白墙蓝瓦,屋外是宽敞的水泥场坪,屋内整洁明亮。

  为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整合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创客2人其中韦小弟带动家乡10多户进行养殖均收入50000余元,扶贫车间负责人陆志令带动20人在扶贫车间工作为搬迁户每月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使搬迁户有了长期增收渠道。

  “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后解决了村容村貌,确保到2020年底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陶化村村主任韦光辉介绍,今后他们还打算继续发展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在自己家门口挣钱,努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

  复垦期间,土地铺上了厚厚的土层,种上了经济作物。现在高桥屯、良上屯内绿意葱茏、瓜果飘香,村民三五成群在采摘蔬菜。“搬迁复垦后,我们栽上果树,种上有机蔬菜,不打农药、不上化肥,形成了绿色产业。”农户罗可满夸赞道。

  伶站陶化村的复垦,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让澄碧河得以在绿色山林间穿行。

  滔滔河水绕古村

  这个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村庄位于泗水河岸边,错落有致的青砖蓝瓦房子,古朴幽静。这里的村民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拥有悠久的泗水河岸边农耕历史。“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泗水河和石壁上的白鹭,特别是红色革命木桥栈道,这可是泗水河文化的见证啊!”村民黄某说。

  劳伦村支书说,彩架村充分挖掘田园综合体“三位一体”,开发整修水景观、游客服务中心,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和特色旅游,全面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下甲镇彩架村出名,是因为十里桑圣果。每年春天,山花盛开时,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采摘桑圣果。

  依托泗水河岸边滩涂地非常肥沃的自然条件,从2008年的40亩到2020年3000多亩桑蚕就是一个伟大的见证,从走黄泥路到现在的水泥混合土路,从种植作物靠肩挑马驮到现代化机器的运用,彩架村户均入不到1000元到现在的年收入70000余元,见证了彩架村从贫困村到非贫困村走上三位一体的综合村。

  泗水河是生命之河,也是幸福之河。泗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改善着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着泗水河文化,在泗水河千百年来的奔腾不息中,凌云大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