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胡铁军 韦世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农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化种植是潮流,一些地区种植同一农作物数千亩的现象屡见不鲜。记者在上思县连日走访却发现,这里的农业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了稳定增收的途径。

  上思县平福乡板含村与崇左市宁明县一江之隔,对面是漫山遍野的速生桉。在江这边,村民们则不种速生桉,他们在老支书黄炳尊的带领下,种萝卜、辣椒、柠檬、生姜等传统作物。5月14日,记者在福泰农特产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地里看到,水泵、水管、水肥一体化喷淋设施等一应俱全,姜苗整整齐齐,青翠欲滴。

  合作社带头人黄炳尊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曾花20多天在贵州山区学习肉姜种植技术。“肉姜生长快,无病虫害,产量高,价格稳定。”黄炳尊说,正常情况下,生姜可以亩产上5000公斤,就算种得不好,最少也有3500公斤,每公斤能卖七八元。这样算来,每亩生姜产值有两三万元,比种甘蔗、水稻等要好得多。

  合作社跟南宁一家公司合作,对方负责种植管护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只需专心种植,不用担心销路。合作社还建起“酸嘢”加工厂,采购村民的农产品,采用传统工艺,加工成萝卜干、萝卜脆、酸辣椒、酸柠檬、酸梅等特色风味食品,提升附加值。

  在妙镇有生村的凯奇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打的品种则是凤梨和莲雾,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凤梨植株像阅兵式的方阵一样排开,结满了硕大的果实。微风吹过,满是清香。基地负责人郑朗凯介绍,这些凤梨亩产约3000公斤,每亩纯利润8000元左右。如今,该合作社种植的凤梨由30亩发展到200亩,还种了60亩莲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脱贫户/农户+收益分成”的模式,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100多亩凤梨,并以产销一条龙服务链,帮助群众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思阳镇华加村的对河、渠离、那加等屯,村民种植的白糯玉米受到青睐,许多顾客驱车前来,现场采摘。此外,高加村的荠菜也小有名气。

  在上思县,记者发现全县每个乡镇各有所长,甚至细化到每个村屯,一村一品,一乡多品,百花齐放。据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分析,这或许客观上与该县山多地少,地理分割,农村产业资本少,农业劳动力较少有关。有鉴于此,政府部门以一种“分仓操作”的思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村屯发展各自品牌保驾护航。这些因素,既保障当地农户享受到市场经济下分工合作、产业互补的好处,又能降低风险。

  板含村的生姜丰收在望,黄炳尊对小规模化种植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他说,就算将来生姜不好卖了,他随时可以转行种别的,船小好调头,只要不被大潮裹挟,就能游刃有余。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