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及桂中旱
片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实施侧记
“岩溶”又称“喀斯特”,它与黄土、沙漠和寒漠并列为我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主要的岩溶省份,其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2%,岩溶面积大于土地面积30%的岩溶县达55个。岩溶山区自然条件环境恶劣:地表破碎,溶洞、地下河发育,地表水缺乏。生态系统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然灾害频繁,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为提高岩溶山区脆弱环境抗御灾害能力,促进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帮助岩溶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自2001年以来,广西科技厅组织实施了“十五”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术研究》项目,积极探索岩溶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途径,构建岩溶山区复合农林生态系统,发掘和推广特色农林植物,开展土地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经过5年多的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恢复和重建岩溶退化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示范。
科学规划,协调共进
针对广西岩溶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项目实施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总体规划,针对不同的岩溶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各示范区在开展基础调查和技术论证基础上,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取得群众对项目实施的理解和支持;在岩溶生态示范区的布局上,充分考虑广西不同岩溶类型的代表性、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总体要求,选择已有工作基础的示范点,在桂西、桂西北、桂中旱片各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区域建立示范区。
围绕生态重建的总目标,着力于公共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了岩溶干旱区综合治理与高效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先进实用技术在岩溶生态重建中应用与示范、岩溶区种草养殖与优质高效畜牧业技术开发等示范项目。结合项目实施,把先进与适用技术组装集成,开展岩溶区农业生产低耗、优质、高效技术体系,探索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机制,探索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自2001年立项以来,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先后以“中国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生态重建技术开发与示范”、“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生态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术开发”等7个项目下达实施,投入科技经费1250万元,组织国家和自治区级的13个科研单位近200名科技人员参与,建立了8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覆盖面积140.67平方公里,覆盖26个村委、129个村(屯)、14320户52771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实施前的1498.46元增加到2005年2428.77元,增长了62.09%,年均增长12.4%。项目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生2人。项目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骨干达5.73万人。
推广技术,提高效益
项目实施队伍切实围绕“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核心内容开展工作,一方面进行攻关研究,解决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是集成成熟技术,组装配套开展应用示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进和组装先进实用技术40多项,引进、筛选农林畜牧品种120多个,开发岩溶区生态重建与桂中旱片治理技术20多项;先后组织600多人次到贵州和广西马山、恭城等地参观学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150期,共约1.6万人次。
长短结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通过培育和选择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树种和品种、配套完善的栽培技术和措施,发展多元化农业经济。作物布局改单一农作为坡地立体布局,根据作物的生态和生理特性,见缝插针,除耕地种植粮食作物玉米,还在洼地种植黄皮、火龙果、牛心李等果树,而坡地中间种植玉米、任豆、药用植物苏木、苦丁茶、饲料植物银合欢、木豆、金银花以及其他常绿阔叶乔木如狗骨木、茶条木等。通过采用复合农林业技术,有意识地把树木、灌木或草本植物与农作物以空间或时间序列结合起来,坡地旱作、林果园内实施间作套种,多层配置,使高矮、生育期、营养需求不同的植物形成适生互补的共生群落,龙何示范区采用了山的中上部实行乔灌结合,地被覆盖率增加10~40%,在中下部实行间、套种,包括任豆树套牧草、果树间种花生和黄豆、药材等,既能减少裸面,贮蓄水分,又能提高养分含量和光能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34~204%。
综合治理,全面发展
项目因地制宜,通过提、蓄、引等技术措施和示范,大力开展水利、能源及交通、沼气池建设以及采取间作技术、增加复种指数、农艺节水技术等农业措施,缓解农业用水的紧张状况,解决了农民长期行路难和人畜饮水难等问题,受益人数达2.8万人;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可灌面积1.58万亩。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充分挖掘利用岩溶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大力营造速生生态和经济用林,开发岩溶山区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示范区的植被覆盖率平均达到77.9%,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增强,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不断完善交通道路、供水供电、农村茅草房改造外,沼气池建设成效也明显,有效处理了畜牧业副产品和臭味物质,又为农民提供了充足、洁净、方便的新型生活能源,既减少了林木砍伐量,又为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和水果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源,农村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此外,示范区还采取室内上课、讲座、组织参观、实地传授、电教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对少数具有一定基础、积极性高的农户,选择1人送到专业培训班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使每户农民至少有1人掌握1~2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示范区直接参与培训的农民5万多人,接待周边地区参观学习和各地干部群众3万多人。示范区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普及率达70%;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益提高60%以上;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0%以上,达到广西同期农民人均收入的水平。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12316农技 | 2023年甘蔗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海南省等。施肥原则(1)根据立地条件和常年产量确定目标产量;结合土壤肥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肥料用量,以氮、磷、钾为主,按需补充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养分。(2)氮 【详细】
“智慧农业”让乡村产业更兴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生活水平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食物的品质管理。再加上农业从业人口的逐年减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迫使我们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我们的农业从最 【详细】
正式批复!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
近日,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函》(国科函区〔2022〕334号)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新型创新体 【详细】
我区新增4个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全国第七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我区桂林市灌阳县、灵川县、玉林市北流市、陆川县共4个县(市、区)成功入选。此外,贵港市已于2022年整建制率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