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广西视窗南 作者:张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昨天上午,横县农民谢大高从南宁市委书记马飚的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心中激动不已,黝黑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他是获得2005年度南宁市“科技种养大王”称号,被邀请来南宁参加科学技术大会接受表彰的6位农民之一。与谢大高一起因钻研科学技术、发明科研成果、推广科普工作而获得南宁市政府表彰的,还有一批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先进单位。

      这些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正是南宁市大力落实“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而彰显的结果。

      在过去的五年里,南宁市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共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6万,引进博士77名、高级职称人才1928名、中级职称人才5153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带动了南宁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6%;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1%,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80%。五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86项,其中201项获自治区和南宁市科技进步奖,分别比“九五”增长63%和53%;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累计达2630件和1368件,分别比“九五”增长65%和48%。科技的发展又促进了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和科技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据悉,南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5户,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6户,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新产品423项;到2005年,全市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部认定的科技创新开发机构2个;南宁还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同时南宁市还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2005年南宁市科技三项经费达到4100万元,占当年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多区域合作的推动下,民族边陲地区的广西正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前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地带,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交会点,一举跻身地缘经济的中心。但南宁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技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科技发展基础较弱,科研开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配套水平不够高等问题,针对目前这些问题,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的目标,即: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同时《规划》也明确了科技发展的领域,即: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资源型工业领域、先进创造业领域、现代农业领域、现代服务业领域、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环境与循环经济领域、公共卫生安全领域。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要打好“十一五”规划的坚实基础,必须做到: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三、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拓展科技发展资金来源;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五、加强科技普及和推广,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劳动者技能。

      南宁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南宁市市委书记马飚对将南宁构建成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创新型城市充满信心。南宁市市长林国强也号召与会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南宁科技工作新局面。(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