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4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的滕氏古宅

  那楼古称中宁,简称楼,自古以来是三宁(新江、百济、那楼)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区乡政府均驻地于此,是南宁市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区域性中心城镇,邕宁区第二大城镇和最繁荣的农贸集市。 那楼镇地处邕宁区腹地,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丰富,雨热充足,是广西著名的“淮山之乡”,南宁市重要桑蚕生产基地和农业重镇。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形成了淮山、桑蚕、甘蔗、温氏鸡等四大传统经济产业和百香果、红龙果、中草药、特色养殖等新兴产业。

  那楼镇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层出了李翘然、卢宝炫等一批优秀儿女,拥有帽子岭水库、雷婆岭摩崖石刻、那蒙滕氏古宅、那晓炮楼等自然人文景观。那楼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时期,那楼许多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境内的那楼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那楼战斗纪念碑成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楼镇知名的特产有那楼淮山、镇龙塘角鱼,那楼榨粉、横县芝麻烙饼、鱼生是地方特色小吃。此外,那楼还是邕宁重要农贸集市,是原邕宁县四大圩场之一,集市贸易繁荣。

  那楼镇海拨低,地面起伏较小,属丘陵地带。该地区温和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那楼镇于清雍正元年(1723)开圩,自古商贾云集,商贸发达,是原邕宁县四大农贸集市之一(其余三个分别为蒲庙、苏圩、五塘)。圩市周边也汇集了众多的人口,形成今天散落那楼镇区周边的“十家村”,是现在那楼镇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那楼圩(集镇)是境内最大的村(圩),其次为那务,再者为屯六、那马。原那楼镇境内的村庄人口较多,镇龙乡境内的则人口较少,且居民点分布比较稀疏,村庄间相距较远。全镇户籍人口5000以上的村委(社区)有那楼社区、罗马村、那盆村、那头村、那丰村5个,4000~5000的有屯了村、中山村、那旺村、屯六村、坛墩村、坛垌村、那务村、屯良村8个,不足3000的有镇龙社区、那利村、那文村、三江村3个。

  那楼镇商业繁荣,那楼圩是前邕宁县四大圩场之一,故县内有“一苏(圩)二五(塘)三蒲(庙)四那(楼)”之说。

  那楼圩于公元1580年建圩(另说1723年),是今邕宁区最早开圩的城镇。圩期为子、午、卯、酉日。民国3年《灵山县志》载:“那楼与蒲庙、小黎街(今南阳)、太平街通商最多,生意以牛为大宗。”

  民国时期,那楼圩是灵西地区(今百济、那楼、新江、那路、光华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也十分繁华。圩镇上有照相馆、客栈、镶牙铺、当铺、米粉店、榨粉店、糕饼店、戏班等很多行业。较出名的建筑有旧街头牌楼、蜜糖拌水泥旧青砖砌成的抗战弹药库及当铺、街中庙屋、街头土地公、戏台、中淡岭炮台、地主麻九和杜二和大庄园。行业里以教头雷家为首的戏班,黄杜两教头功夫世家,具有特色的黄曹两客栈,照相馆,镶牙铺,滕家香米粉,杜家榨粉,周家烧乳猪等,阿球家的马蹄糕,苏家的油炸糯米团都很有名。可惜几经岁月的流逝,战火、动乱的摧残,许多东西已找不到痕迹,只能埋葬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当时圩上居民约有1400人,三日一圩,圩日赶集者少则3000,多则上万。

  据1995年的邕宁县志记载:“上市的农副产品以粮食、淮山、辣椒、蚕茧、蘑菇、为大宗。三日一圩,圩日赶集人数最多有2万人(1990年年表),是(前)邕宁县东南部较繁荣的农贸集市。”可见那楼圩商业之繁荣。

  2013年,那楼街日赶集人数最多可达5万人次(除夕日),商业十分繁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