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概况gai kuang

 

 

  博白县,古称白州。位于广西东南部,辖28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人口185万,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隶属玉林市。与广东湛江市以及广西北海、钦州相邻,是沿海与内地的交汇点,具有西部的东部、西部的沿海区位优势,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气候特征

  博白县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北靠大陆南近海洋,境内上空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夏半年盛吹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

  博白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无霜期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台风暴雨多,春秋常有干旱,冬季偶有低温霜冻,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属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为1756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长达350天以上。

  博白县在广西地理区划中属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势特点是西北、东北部较高,中部偏南处隆起,形成从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势。六万大山余脉从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区;云开大山余脉从东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从东北至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及东南部的低丘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在两大山余脉之间形成开阔的博白盆地。南流江(县内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土地资源

  1989年底,博白县土地总面积575.38万亩。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62%,占玉林地区总面积的16:35%。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9亩,比全自治区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少3.66亩。博白县耕地面积797016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13.85%,人均耕地0.68亩,比广西人均耕地少0.2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0.64亩;比1950年县内人均耕地少0.88亩,40年间人均耕地减少了56.41%。博白县园地87207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1.52%。博白县林地345.45万亩,其中县属288万亩,自治区直属57.45万亩。林地面积占博白县总面积的59.7%,人均占有林地(包括区直属)2.92亩。博白县尚有宜林荒山110多万亩,开发利用荒山的潜力很大。博白县水域面积22.23万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3.87%,人均占有水域面积0.19亩。

  水资源

  博白县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02毫米,比广西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多206.3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38.956亿立方米。据1981年水利资源调查统计资料记载:“年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量4661.5立方米;每人拥有水量4145立方米,为全国每人拥有水量2700立方米的153.5%;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63万亩计,年平均有水量1048.6立方米,仅占博白县径流总量的17%。”博白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4220千瓦,可开发量为50255千瓦,至1989年底开发利用19157千瓦,只占可开发利用量的38.12%。

  水资源的年内分布和区域分布都不均衡,所以水资源的利用量还远远少于水资源总量。据1981年水利化区划,博白县水资源分北、东、南、中、西等5个区,其中北区地表年均径流总量101876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水量(P=95%)18323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777.59立方米。东区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59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38547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856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736.10立方米。南区地表可利用水量2617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986.99立方米。中区地表可利用水量19441万立方米,年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1126.48立方米。西区地表可利用水量685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400.54立方米。

  1988年1月,由国家地质矿产部、卫生部、轻工业部、北京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及广西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鉴定委员会,对博白亚山热水塘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测得其流量为5~60.6公升/秒,温度65℃,泉水含有锶、锂、锌、铜、铝、碘、硒、锰、钴、镍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经鉴定认为,此泉属低矿化度、含钠量低、含锶偏硅酸的优质矿泉水。具有制作矿泉水饮料和旅游、医疗矿泉双重开发的优越条件和经济价值。但至今仍未得到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博白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解放以来,广西桂东南地质综合大队、广西437地质队、广西271地质勘探队、广西第六地质队、广东704地质队曾对博白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和勘探。经查明,县境内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4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钨、锡、钼、铅、锌、锑、汞;黑色金属有铁、锰、钛;稀有金属有铌、钽、铀、钪、钇;稀土金属有独居石、金红石、锆英石;非金属有水晶、云母、高岭土、粘土、膨润土、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石英石、方解石、冰洲石、磷矿石、硫铁、玛瑙、腐植酸土、滑石、石膏、煤泥炭等。其中金、银、钛、稀土、硫铁、高岭土、花岗石等藏量最多,开采价值最大。这些矿产分布于博白县34个乡镇,已发现的产出矿点达48处。

  动植物资源

  古代,博白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珍贵者不少。自清末始,经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呈逐渐减少之趋势。至1989年底,主要野生动物共有190多种,其中哺乳类2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30多种,节肢、两栖、爬行类40多种,昆虫类50多种。

  博白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据旧县志(清道光版《博白县志》,下同)记载,道光年间野生植物主要有木、竹、果、花、草、药等属共170多种。至今这些植物仍有生存,种类增加(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认识的种类),但多数种类的数量减少。据1982年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县内野生植物达1000多种。

  鬼门关桂门关又名鬼门关,位于玉林市博白县浪平乡浪平村桂门关队,距离博白县城9公里。此关始建于汉代,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诏令将“鬼门关”敕改为“桂门关”。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关隘,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点,其知名度之高素与天涯海角齐名。至今,浪平乡浪平村桂门关队不仅保留了关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着古代修建的关隘石路、拱形石桥、铺石栈道、横架小溪两岸的举世无双的英台树桥—奈何桥等,是研究“鬼门关”文化和绿珠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绿珠井在县城西北面28公里的双凤乡绿萝村,晋代著名美女绿珠坠楼死后,村民怀念她,将村井命名为绿珠井。相传喝此井水所生女子容貌美丽。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知县程镰在井旁建祠奉之。今井已湮没。

  温罗温泉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亚山镇温罗村。池深数尺,宽丈余,百余步内烟笼雾绕,漫溢硫磺气味。浴此池水,能治疮疥、风湿等疾病。若加开发,可作疗养胜地,也可作优质矿泉饮料。

  双凤合水桥位于县城西北双凤圩旁的合水河上,是县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建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全桥长31.6米,宽4.4米,高5.8米,有3个拱,东西有栏栅。双凤桥用花岗石砖砌成,桥上栏杆亦用石条所建。东侧楹联为“气运由天转,根基本地联”,匾额为“合江口”。造形古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人民公园座落在县城北侧,面积18432平方米。民国时称中山公园,园区山径迂回,内有登高岭,山顶上青松翠柏簇拥着气势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前广场中央立有朱锡昂烈士雕像。雕像正面有聂荣臻题词:“朱锡昂烈士永垂不朽!”园内有花圃、动物园、儿童乐园、锡昂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

  宴石山风景区位于博白县境西部的顿谷镇石坪村,距离县城30公里,是广西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玉林市十大景区之一,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山体多为方山,顶平而开阔,有“山如方石”之喻。宴石山因山顶平坦能摆千余桌宴席,故而得名。整个景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集山、水、岩、洞、泉、寺、园于一身,具有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江水清等特点。

  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名牌产品有编织工艺品、优质米、桂圆、荔枝、香蕉、博白蕹菜、瘦肉型猪、三黄鸡、速生丰产林、剑麻、甘蔗、木薯等。同时还因盛产空心菜而被称为“空心菜之乡”;素有“桂圆之乡”的称誉,是博白乃至广西最著名的土特产之一,空心菜在博白又称博白蕹菜,历史悠久,尤其以博白县城郊南门塘的最为有名, 博白蕹菜已经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博白客家十大名菜

  1、牛气冲天 2、白切鸭 3、风山水起 4、金牌脆皮狗 5、京都片皮鸭

  6、排骨扣 7、白切鹅 8、双鞭大拼盘 9、酥炸金龙 10、黑豆牛尾扣

  博白客家“九大小吃”

  1、落水包 2、客家卷筒粉 3、黄金玉米饼 4、杨桃王 5、博白黄瓜皮

  6、流沙包 7、肥婆特香烤鱼 8、卤制芒果 9、盐焗鸡翅

周边县份xin wen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