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已展千重锦,猪岁再登百步楼。过去的2006年,是我区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的一年,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硕果累累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全区农业大灾之年实现了钱粮双增收,各地涌现了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典型。岁末年初,我们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评出了2006年度“特色农业10大示范村”、“特色农业10大强镇”和“特色农业10大强县(市、区)”。今天推出的专栏,集中宣传“特色农业10大强县”,目的是通过宣传典型,带动全面,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更好成绩,实现更大突破,创造更新辉煌。 自治区农业厅 粮食产业强县——象州 作为2006年“粮食产业强县”的象州县,全县粮食总产21.05万吨,比上年增产3.21万吨,增长率高达18% ;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6公斤,同比增产38.7公斤,增长13%;全县年人均有粮685.7公斤;出售商品粮14.84万吨 ,人均出售商品粮 483.4公斤,粮食商品率70.5%;农民人均产粮、人均提供商品粮名列全区前列。几年来,象州县先后被评为广西“粮源基地县”、“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并荣获2005年度全区优质粮食产业进步奖。 象州县注重把粮食产业建设成一个现代产业。首先,该县建立了优质稻种子基地1万亩,生产优质良种40万公斤,供应农户。该县还加强优质高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全县共推广水稻旱育抛秧、免耕抛秧35.51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7.3%,使用壮秧剂面积32.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8.61万亩,开展植保综合防治面积36.56万亩,良种普及率达99.1%,稻-灯-鱼、病虫无害化治理等成为自治区示范样板,初步通过无公害水稻的产品认证。 象州还注重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优质稻产业化经营。全县共引进了3家上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建成大米加工企业共35家,年加工消耗稻谷10.2万吨,发展年销售总额100万元的优质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 个,销售收入总额为9862.5 万元。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优质谷生产销售合同18份,协议收购稻谷总量8100万公斤,全县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 优质谷生产成了象州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2006年,全县水稻面积45.91万亩,其中优质稻占93.1%,优质稻总产量16.74万吨占水稻总产的92.7%。种植优质稻亩增收118.7元,全县农民种植优质稻人均增收71元。 水果产业强县——恭城 2006年,恭城瑶族自治县农民人均有果面积1.69亩,人均有果2.11吨,人均水果收入25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00元近8成,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居广西前列;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1.29万亩,总产量5.14亿公斤……恭城以“水果产业强县”的身份,列入2006年“广西特色农业10大强县”。 首先,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水果产业。几年来,恭城建立了黄岭无公害柑桔生产基地和莲塘岭月柿生产基地,各乡镇都建立了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片,释放捕食螨,安装诱虫灯、黄板、水果套袋,施用沼液(渣)等有机肥,全面禁止违禁农药使用等。几年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区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水果)产地认定”证书、“农业部无公害水果认证”、“自治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等荣誉接踵而来。 其次,大力开展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恭城先后引进了北京汇源、大连汇坤等国内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2005年,全县水果食品、饮料行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50%,实现了恭城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超市”甚至漂洋过海的跨越。县里还设立了农产品流通办,县、乡、村各级组建水果销售协会,利用农业信息网,常年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年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4万份,将水果销售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东亚国家和地区,全县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量占水果产量的35%以上。 第三,积极创建水果品牌。“恭城月柿”畅销广东、港澳,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及地区,出口数量和质量居广西首位;恭城桠柑果形大、圆、皮薄、肉脆、含糖分高、籽少,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中国桠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等称号相继落户恭城。 中药材产业强县——永福 永福县凭借强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2006年跻身“广西特色农业10大强县”。 进入21世纪,随着罗汉果在医药、饮料、保建行业的广泛应用,需求量逐年增大,永福县狠抓中药材罗汉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果实蝇诱捕器、黄色杀虫板等生产技术以及“猪-沼-果-灯-鱼”生态种养模式等。2005年,永福无公害中药材罗汉果生产基地获得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2006年罗汉果产品荣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永福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无公害中药材罗汉果生产基地。2004年永福县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原产地域产品获得通过,同年“中族牌罗汉果”被认定为广西名牌产品。2006年永福县“中族牌罗汉果”获得农业部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永福县制定了中药材罗汉果种苗管理办法、中药材罗汉果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起罗汉果种植实验区,开展了罗汉果种植新技术试验及多品种的组培苗、扦插苗评比试验,为罗汉果种植技术创新及品种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龙江乡中药材罗汉果种植协会、永福县名特优农产品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并与龙头企业组成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农户”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永福中药村罗汉果的生产销售。 2006年,该县种植罗汉果、佛手、鸡骨草等中药材4.7万亩,总产值1.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8%。其中罗汉果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值1.16亿元。2006年永福农民通过种植中药材的人均纯收入为341.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267.6元的10.4%。 西甜瓜产业强县——藤县 藤县一举拿下2006年“西甜瓜产业强县”的金牌,开始许多行外人感到不解。但了解情况后,个个都不由得竖起拇指齐声夸。 藤县的西甜瓜生产是传统产业,在区内外享有盛名。特别是2006年,该县实施了西甜瓜生产“万千百”工程,即建设西甜瓜生产的万吨乡镇、千吨村、百吨专业户。他们坚持“良种良法产业化”发展思路,开创了西甜瓜生产新局面。去年,该县春、夏、秋三季西瓜都推广营养杯(袋)、嫁接等育苗先进技术,西甜瓜优质品种比例达90.6%,大田栽培地膜覆盖配合稻草覆盖的避雨避寒技术占西瓜种植面积的96.5%。同时,全县推广西瓜一年三熟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产量,缓解了粮钱争地矛盾。 为提高品质,提升卖价,该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西瓜生产。去年,全县推广无公害生产西瓜5090公顷,占总面积74.9%,注册了“健旺”牌西瓜商标,并印制西瓜包装箱,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该县的西瓜深受消费者青睐。该县县乡镇财政投入资金106万元扶持西甜瓜生产,巩固和健全了太平西瓜协会,发展会员1816人。该县还组织制定了《藤县无籽西瓜》系列地方标准并获自治区专家评审通过实施,成为广西首个西瓜地方标准。 去年,该县种植西甜瓜6792公顷,总产量25.47万吨,产品远销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市)及区内各地。该县太平西瓜批发市场,成为广西最大的西瓜批发市场。去年全县西甜瓜总产值达2.8亿元,占当年种植业产值19.6%,成为仅次于蔬菜、粮食的第三大产业。太平等10个乡镇成为西甜瓜万吨乡镇,有78个村实现年产瓜超千吨,不少农民成为西瓜“万元户”。 茶叶产业强县——凌云 “小小一片茶,致富千万家”。近年来,凌云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产业,打造广西绿色茶都,5万多茶农依靠茶叶生产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全县茶山有6.2万亩已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8000多亩已通过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和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转换,2006年,被自治区评为广西茶叶第一大县和广西特色茶叶产业强县。 发展无公害和有机茶叶生产,精心打造“八桂凌云”品牌。以自治区农业厅、百色市农业局、桂林茶科所等6家单位为技术依托单位,对茶园进行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凌云白毫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品牌形象。2002年,在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红茶获金奖、绿茶获银奖,在广州博览会上获绿茶金奖,经国家认证“八桂凌云”牌茶系列产品为“中国食品安全放心品牌”;2003年经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同时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浪伏基地的产品通过了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的有机茶认证。 加强茶叶低产改造,促进茶叶量与质的提高。2005年开始对低产茶场进行全面改造,当年,亩增产干茶11公斤,亩增加收入330元。 通过政府扶持和招商引资,该县建立了凌春茶业科技园区,开发茶园生态旅游观光,精心打造的“茶山金字塔”风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5年4月被评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依靠凌云白毫茶叶有限公司龙头带动作用,茶叶发展势头迅猛,现全县共有茶叶面积10.8万亩,干茶产量2620吨,产值7878万元,2006年,茶农人均收入2913元,茶叶已成为凌云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由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