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阳朔县在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紧紧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目标,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点,坚持"旅游立县、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07亿元,同比增长32.3%;财政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45.92%,两年翻了一番;全年接待游客5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32.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53元,同比增长2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92元,同比增长39.9%。2007年荣获首批"中国旅游强县"称号。
一、实施品牌工程,凸显旅游产业带动效应 打造旅游品牌是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推进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们围绕旅游产业晋档升级,大力实施品牌工程。 (一)选准"支点",项目开发规划先行。聘请全国知名旅游专家做好全县旅游规划的提升和景区的营销策划,建设一批参与性强、富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按照"确立一个战略,实现两个目标"(即旅游立县战略,实现由旅游中转站变为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的目标)的总体思路,加强了对西街、遇龙河景区、兴坪景区等景点景区的规划设计,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对已做出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认真的评审论证,力争达到高起点、超前性、精品级,形成旅游业开发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二)打造"亮点",以品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老品牌"的整治提升,对西街进行拓展,对世外桃源、遇龙河漂流等景区景点进行了重新包装。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品牌,相继推出龙颈河漂流、图腾古道等一批新景点,继成功推出精品旅游项目《印象·刘三姐》后,又成功引进5亿元构建"阳朔十里画廊"大景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和调整经营方式,提升旅游产品档次。 (三)激活"卖点",强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突出旅游产业招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拓展高端客源市场。我们邀请境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到阳朔采访、拍摄阳朔旅游的专题片;通过举办"漓江渔火节和金桔交易会",组织旅游企业参加昆明"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举办的"国际旅游展销会"等活动,大力推介阳朔旅游,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旅游兴,百业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住宿、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3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达35.5%。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1%,对财政的贡献率达65%。 二、以项目拉动为引擎,推动县域经济上新台阶 项目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突破口,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我们把项目带动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县域经济上新台阶。 (一)多管齐下,创新招商方式。我们把创新招商方式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一环,逐步改变和创新招商方式。一是以"商"招商。利用阳朔外来客商多,外资企业较多的优势,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实现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二是网上招商。创建了阳朔视窗平台,及时更新内容,发布信息,扩大阳朔对外影响力。三是以"亲"招商。重视和发挥阳朔籍老乡在外创业人士的力量,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四是以"诚"招商。我们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头号工程"来抓,定期召开情感沟通座谈会,解决外来投资者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以"诚"招商。 (二)多措并举,狠抓项目落实。一是实行项目"直通车"制。建立县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项目单位只要进项目审批中心,即可享受从项目信息、申报、审批、领取营业执照直到投产见效的全程服务。二是实行领导包项目制。做到一个重大项目有一名县领导跟踪指导服务。明确规定:对每一个新上项目业主、主管负责人和县级领导"三位一体"负责项目的争跑、招商、洽谈,直到投产见效。三是月例会制度。由县委书记、县长主持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召集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研究解决项目谋划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四是重点项目督导制。由县四家班子带领有关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深入到重点项目建设场地,现场观摩、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 经过我们的努力,2007全县共引进项目17个,合同总额41亿元。其中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有14个项目。2007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89亿元,同比增长168.9%。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9.51亿元,同比增长68.1%,实现工业增加值6.89亿元,同比增长52.2%。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阳朔县根据自身特色,按照扩大规模、形成支柱、打响品牌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4亿元,增长12%,增加值9.35亿元,增长11.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352元,比上年增长24.4%。
一是在全县开展创"十村"活动。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努力改善农村面貌。目前,全县已创建"旅游村"21个,"品牌村"65个,"小康文明村"20个,"万元村或五千元村"14个,"艰苦创业村"21个,"劳务输出村"16个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村屯,惠及农民3800余户12万人,解决贫困人口脱贫5000多人。二是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步伐。同时抓好桂林勤业公司、大发公司、广东佛山公司在我县开展的订单养殖,初步形成了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格局,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全县经济作物和水果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金桔、夏橙、花卉苗木、香芋、淮山、砂糖橘等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品基地初步形成。金桔、夏橙、沙田柚、茨菰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淮山、香芋、茶叶、砂糖橘、柑获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2007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4.3万人,实现务工收入3.8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