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经济网 网站首页资讯中心 | 县域政务 | 县域经济 | 县域旅游 | 乡村振兴 | 社会文化 | 县域频道 | 专题策划 | 通讯员之窗 | 县域经济专刊 |
 
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07年度“十佳县”表彰会议 >> 先进典型

柳城县:全力实施四大举措 努力打造新柳城

作者:中共柳城县委员会柳城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8-07-15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北部,属柳州市辖县,辖9镇3乡和2个华侨经济管理区,行政区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总人口40.6万,近年来先后被列为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桑蚕基地建设项目县、广西桑蚕生产十佳县、广西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

  2007年,柳城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工业立县、富民强县"工作思路不动摇,紧扣"项目建设落实年"、"城镇建设推进年"和"干部作风建设年"三条主线,突出"产业提升、开发开放、富民优先、繁荣三产"四大举措,强势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增长63.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5元,增长25.97%;农民人均纯收入3954元,增长20.81%。在继2005、2006年荣获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之后,2007年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

  一、全力以赴推进产业提升,努力建设实力柳城

  坚持工业立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抓重点、育优势、增后劲,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提升传统工业、引进新兴产业,进一步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扩大总量,工业经济活力日益增强。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2.33亿元,增长24.28%,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

  一是狠抓产业扩张,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制糖、化工冶炼、茧丝绸等支柱产业基础优势,切实盘活存量,用产权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实现产业壮大、企业发展、产业延伸。制糖业在扩大发展主导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蔗渣、滤泥等原料,发展、扩大造纸、生态肥等附属产业;化工业积极推进内外资源整合,促进全县磷酸盐系列化工产品迅猛发展;茧丝绸业抢先开发桑枝造纸、茧丝被、绢纺等上下游产业,努力推进"东桑西移"向"东丝西移"产业升级。2007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加大资金引进,加强研发创新,大力发展制药、农产品深加工、食品与生物制品、水电、柳州工商业配套加工等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是强抓企业发展,提升规模支撑力。扶优扶强,突出抓好重点骨干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通过财政扶持、信贷支持、要素调度等措施,重点扶持制糖、茧丝绸、化工冶炼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同时,大力争取上级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政策和民族政策扶持,设立县级工业发展基金,制定强优企业上台阶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奖励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改难等问题,促进制药、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规模企业梯次发展。2007年争取上级扶持企业发展资金810万元,银行贷款7.3亿元,兑现企业奖励58万元,规模以上企业由2006年的26家发展到33家。

  三是狠抓科技创新,提升发展驱动力。全年技改投入2.98亿元,磷酸热能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桑杆纤维制浆等一批技改项目相继投产,其中川东化工5万吨磷酸热能综合利用项目被列为国家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有效落实。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网山牌"白砂糖、"桂花牌"白厂丝分别保持"中国名牌"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川东"庆生牌"三聚磷酸钠、"石门山牌"白厂丝分别荣获"中国名牌"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二、全力以赴推进开发开放,努力建设活力柳城

  立足柳州工业辐射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优化招商环境,筑牢发展平台,创新招商方式,积极用资源换产业,用资源换项目,用资源换技术,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一是构筑大平台,加快大开发。按照"一江两路三带四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布局,下大力气构筑全县经济发展大平台,增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2007年,投入资金1570万元推进河西、六塘、沙埔工业集中区深度开发,入驻企业达16家,工业总产值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马山工业集中区通过柳城监狱整体搬迁土地置换,把1000多亩土地纳入土地储备。同时,以融江河为轴线,加快沿线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配套,大力推进锌品、铁合金、造纸、水电、风情旅游等产业集聚,培育形成沿江经济带;依托209国道、宜柳高速公路、柳州北环高速公路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沿路产业带,使高等级公路沿线逐步成为我县工业经济新走廊。此外,大力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清理收费项目,加快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把柳城建设成为众商关注、众商捷足投资创业的福地沃土。

  二是推进大招商,承接大项目。围绕项目建设落实年,内优环境,外强招商,不断扩大开放合作,不断推进项目建设。致力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实行领导服务项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招引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加强项目策划,编制投资产业目录,储备一批优势项目。立足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通过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等有效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7年,新引进项目21个,总投资5.98亿元,比上年增长67.04%。同时,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先后举行两次大型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实施项目31个,累计到位资金4.54亿元,增长25.07%。

  三是对接大柳州,引领大发展。作为工业重镇柳州市的辖县,柳城县积极做好"融入柳州,发展柳城"文章。重点做好"四个对接",即观念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要素对接,全面把握柳州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和走向,紧跟柳州发展节拍,积极参与柳州产业分工,抓住柳州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大量企业整体外迁大好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抢先吸纳搬迁企业,发展产业配套经济;同时发挥靠近市郊乡镇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市边缘型经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技术合作,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有序流动,为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三、全力以赴推进富民工程,努力建设富裕柳城

  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生活更宽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9.62亿元,增长10.0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81元,是近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把农业"大"的产业调"好","好"的产业调"优",努力以产业调整优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甘蔗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种植面积达55万亩,进厂原料蔗309万吨,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有蔗8.75吨,仅这一块农民人均纯收入88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05%;水果生产广泛推广生态种植,不断强化出口检疫,总面积16.64万亩,总产量达9.01万吨,比上年增长28.16%,其中柳城蜜桔85%实现出口;桑蚕面积13.35万亩,年产鲜茧1.43万吨,增长76.54%;畜牧养殖以扶持二元杂生猪养殖为重点,养殖二元杂母猪达2.2万头,成为增收新亮点。

  二是加快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加强扶持,推动制糖、茧丝绸、制药等龙头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果蔬加工、食用菌深加工等与县内农业主导产品关联性强、加工度深、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名优品牌。依托桑蚕、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组建各类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着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2007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增至6家,总产值14.6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15万户,"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进一步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个,辐射带动农户1.43万户,供、产、销一体化发挥良好效益,农民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柳城万亩稻田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进步。投资1018万元,完成一批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建设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56万亩;投资416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工程29处,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3个村委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全面推进6条总长56公里公路建设,新建沼气池1000座,改厕4100座。扎实推进2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批8个"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通过自治区验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四、全力以赴推进三产繁荣,努力建设特色柳城

  围绕"三产富县"目标,统筹城乡发展,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发展商贸旅游为龙头,加速壮大第三产业,激活城乡经济。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5%,占GDP比重达31.6%。

  一是抓特色旅游促三产发展。依托柳城独特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生态农业资源以及2个全国、全区"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突出生态品牌,彰显山水特色,挖掘人文底蕴,加强宣传推介,强化市场动作,大力推进旅游开发。同时,深度挖掘民间文化和特色农业,努力打造"壮欢"、"百村百戏"、"彩调山歌"等旅游品牌文化,发展以牛腊巴、云片糕、香米、茶叶、陶石工艺品为主的地方特产,不断提升特色旅游品味,旅游业开发初显成效。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收入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

  二是抓城镇建管促三产发展。强化经营意识,大力开展"城镇建设推进年"活动,整合区域优势和产业资源,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功能和承载力,加快推进市场化,带动三产发展。投资3.87亿元,实施县城"东扩西移"、"南联北优"工程,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市政设施,是近十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推进城乡农贸市场改造,完成改造面积12.2万平方米;发展房地产,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另外,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治理"五乱"现象,努力健全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净化长效机制,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镇人气日益旺盛。

  三是抓商贸经济促三产发展。以城乡市场改造升级为契机,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扶持和发展连锁超市,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建设,拓展城乡消费市场,城乡消费日益活跃。2007年,全县个体工商户1.06万户,从业人员1.36万人,注册资金2.4亿元,其中新开业1392户,新增从业人员1557人、注册资金4397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55亿元,增长18.25%。

  

责任编辑:丹子
走进十佳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in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and titlepic <>'' and isgood=1 and checked=1 group by classid order by classid limit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