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县位于广西桂林市西郊,辖5镇6乡,总面积2202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自治区作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决策的历史机遇,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大跨越。从2000年到2007年的7年时间里,全县GDP从16亿元增长到70亿元,翻了两番多;组织财政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5.79亿元,翻了两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亿元增长到70亿元,翻了4番多,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均居桂林市12县5城区前列。继2005年被评为“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后,2006年、2007年均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和中国西部百强县之列。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大幅增长,1-6月全县完成GDP32亿元,同比增长18%;组织财政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41.3%;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35%,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一、把理清思路作为实现大跨越的根本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临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就有“桂郡首邑”之称和“先有临桂后有桂林”之说,享有“状元之乡,将军之乡,冠军之乡”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临桂紧邻桂林,县城距市中心仅5公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座落于境内两江镇,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机场路、国道321线交汇县城,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然而,由于农耕为主和县城数次搬迁等原因,临桂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至2000年,全县GDP只有16.85亿元,财政收入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4亿元,县城人口只有2万多人,城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落后的经济现状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响当当的历史声誉极不相称。加快发展,再创辉煌,成为临桂人民的热切企盼。 在对县情进行深入调研后,我们认为:一产不大、二产不强、三产不活、人气不旺是制约临桂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区位好、县城发展空间大是加速临桂发展的最有利条件。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认为临桂要加快发展,必须“壮大农业,做强工业,搞活三产,以人气聚集带动全局”。因此,在2002年召开的县第十次党代会上,我们把全县经济发展定位为:“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旅游新县、文化名县”,并提出了123456”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1就是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这个主题; ——2就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两个重点; ——3就是实现三大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每年增幅高于全市、全区平均增长水平; ——4就是推进四大突破,即:在旅游、商贸、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5就是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产业,推动全县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二是实施工业园区带动战略,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化进程;三是实施城镇建设带动战略,提高县城的城市化水平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实施文化教育振兴战略,重振历史文化名县;五是实施环境竞争战略,创建一流投资环境和文明的社会环境; ——6就是做强六大产业:一是做强以水奶牛品改和养鸡鸭鹅为主的养殖业;二是做强以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水果、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三是做强食品、生物制品、制药产业;四是做强建材、化工产业;五是做强机械制造、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六是做强房地产业。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国家发展大环境和自身优劣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在2006年召开的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作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提出把临桂建设成为桂林市最大的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桂林市发展现代工业的新基地、现代物流业的新载体、文化教育的新中心、居民生活的新花园,并决定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融城发展战略。即:坚持以桂林市的发展为依托,主动贴近桂林市、服务桂林市、融入桂林市,自觉接受桂林市的辐射,吸纳桂林市的功能释放,承接桂林市的城区拓展、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与桂林市主城区相融合,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实现与桂林市主城区的一体化。 二是高起点发展战略。即:按照与桂林市主城区发展相匹配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城市化道路,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桂林市主城各个区域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城市副中心。 三是核心驱动战略。即: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利用比较优势,优先加快县城及其周边区域的发展,迅速聚集产业和人口,培育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极,积蓄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通过核心驱动效应,带动其他区域,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把工业强县作为迅速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的基本方略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和动力。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县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总量随之迅速扩张。 一是扶优扶强,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电、用水、排污、村民纠纷、信贷融资等困难,使娃哈哈、福达汽配、桂广滑石等一批企业加快发展,年产值从几十万元、几百万元骤增至年产值几千万元、几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从2001年的13家,迅猛发展壮大到2007年的82家,初步形成以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印刷、汽车部件等为主的支柱工业体系。200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8.59亿元,同比增长5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2.15亿元,同比增长77%。 二是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加快产业集聚。临桂抓住发展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功能配套、创新体制、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原则,集中人、财、物,“路、水、电、房、校、所”六管齐下,大力推进两个县级工业园和乡镇工业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我们按照“一区多园”管理模式精心打造的鲁山工业园占地1000亩,引进天和药业、桂林腐乳等26家企业。2007年实现产值11.6亿元,创税收6130万元。在鲁山工业园基本饱和之后,临桂又加快对秧塘山水科技园的开发建设。该园占地15000亩,至2007年底已投资6.5亿多元完成了“三纵六横”9条总长30公里的园区道路及排水、排污配套设施。目前,该园已签约入园项目19个,计划投资总额34亿元,在建项目15个,已投产项目2个,试产项目1个。为破解乡镇工业发展腿短的难题,我们兴办了临桂镇、会仙、五通、两江4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和四塘、南边山两个乡级工业小区,引进100多家乡镇企业在工业集中区落户,安排近万名农民进厂务工。临桂镇大雄村在大力发展种养业的基础上,全村还建立了占地150多亩的村级工业小区,并成功引进总投资达1100万元的普惠有色金属、高峰塑业等企业入园建成投产,不但村民能进厂务工挣钱,工厂提留给村集体的税收也全部用于新村建设。2007年,全县投资50万元以上的乡村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年产值近20亿元。 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增强招商实效。由于临桂县域经济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要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壮大,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因此,临桂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一号工程”,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通过成立环境投诉中心,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建立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口式收费的行政审批联合办公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增强了招商引资实效。仅2007年,就引进审批项目100个,合同投资额45.2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9.87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116.1万美元。新疆广汇、玉柴、金伟实业、佳登宝等多个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户临桂,为临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把推进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 城镇化是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效结合点,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载体。几年来,我们按照把临桂建设成为桂林市最大的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经营城市理念,实施了大规模县城建设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一是筹措600万元资金,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对县城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合理划分了县城小区功能。 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盘活了长期闲置的4000多亩土地,通过“以土地建城”、“以地修路”等市场运作方式,筹集数十亿元的城市建设资金,撑大城市骨架,完善基础设施,完成了长8公里、宽55米的世纪大道与金水、虎山、建设、会元等四条道路和四条商业步行街以及30多个高尚住宅小区等“一道四路四街三十区”的建设。至2007年,县城面积扩大了3倍多,达到16平方公里。 三是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投资数亿元完成县城A、B、C、D居民小区改造,修建了百条居民区小街小巷,并全部安装了路灯,铺设了生态草坪2万多平方米。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的路灯安装改造工程和县城高大标志性建筑的亮化工程,使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9.88%,绿地率25.04%,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0.6平方米。 四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临桂县享有状元之乡、冠军之乡的美誉,我们注重发挥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将文化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并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实现文化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引进外商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首都师范大学桂林附属中学,学校占地74400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小有名气的重点中学;引资创办了全县第一所大学--桂林山水职业学院,目前已有在校大学生2000多人。 五是加快路网设施建设。通过努力争取,从桂林市区到临桂县城开通了4条公交线路,进一步拉近了临桂与市中心的距离。同时积极配合实施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永福至雁山公路、两江至浮石公路的建设,完成了县城至四塘、四塘至界牌等公路改建、会仙至六塘公路建设工程,并大力开展村村通公路大会战,村委通车率达到了96%,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91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1.41公里。 六是对全县乡镇进行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确保各乡镇因地制宜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场化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使之逐渐成为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五通、两江、会仙、六塘为骨干,其它乡镇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塔型”城镇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 县城框架的拉大,县城面貌的改变,城乡交通的改善,繁荣了商贸,集聚了人气。至2007年,县城人口增加了近3倍,达到8万人。 四、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几年来,我们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 一是创基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八万一千”工程,全县基本建立了粮食、蔬菜、西瓜、夏橙、罗汉果等10多个示范基地,形成了15万亩优质稻产区、1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区、1.5万亩优质马蹄产区;3万亩罗汉果经济带、200万平方米食用菌产业经济带、10万亩优质水果经济带、6万亩优质西(香)瓜产业经济带;以义江沿岸各乡镇为主的奶水牛养殖、水产养殖、家禽养殖和以机场路、321国道为主线的水果种植这两个重点的“三区四带两重点”的发展格局,分别被自治区农业厅和国家农业部列为“名特优新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全国创建无公害标准化中药材(罗汉果)生产基地示范县”,荣获“中国罗汉果之乡”称号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二是上项目,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广东温氏、桂柳、漓源等一批实力雄厚的超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引进了福建田园实业、健旺食用菌开发等种植龙头企业;引进了刘三姐茶园、冻干食品加工、桂大麒生物、绿族园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几年来,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全县规模养殖户年平均递增20%以上。2007年全县家禽出笼3458万羽,人均出笼75羽,人均家禽出笼量继续居广西前列。 三是建组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实现规模经营、联合发展,有很大优势。我们坚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以及行政、经济、技术等职能部门,成立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兴办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至2007底年止,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48个,入会农户8180户共40860人。 四是拓市场,提高农业项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拓市场、抓营销,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产品直销广东、江浙,直接出口俄罗斯等。农业产业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0.63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15元,同比增长20.11%。 近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我们深知,与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比,与兄弟县市比,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坚持工农互动、城乡统筹方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招商战略,坚持既定的思路和目标不动摇,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责任编辑: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