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近郊,历史悠久,其建制远溯秦汉。这是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近现代史上曾哺育了黄兴、杨开慧、田汉、徐特立、许光达、李维汉等一批仁人志士;这是一方区位优越的宝地,东、南、北三面与省会长沙相接;这里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枢纽,107国道、319国道,京珠高速、机场高速,建设中的武广高速铁路纵横县域,黄花国际机场也位于县境内;这里是一方开发投资的“洼地”,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个乡镇工业园,吸引大批中外投资商来此投资兴业;这是一方激情奔涌、开拓奋进的热土,敢为人先的长沙县人,意气风发,以海纳百川的气概,正促推县域经济向更高目标迈进。 近年来,长沙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1至6月,全县共完成工业产值368.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4.1%;完成财政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4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同比增长2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了高速高效的发展势头。长沙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合作医疗先进县”等荣誉。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居45位。 一、突出工业兴县,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成效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科技兴项目”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一)突出园区建设,构筑财富“洼地”。目前长沙县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长沙经开区为龙头的“一区六园”的园区体系,全县90%的企业都集中在园区,95%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园区。经开区重点发展以汽车工业、工程机械和电子电器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已成为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城;围绕经开区的六个工业园区,形成了汽车配件、印刷、物流等各具特色的园区体系。目前园区内已聚集了LG、可口可乐、博世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三一重工、远大、长丰汽车等国内知名企业。 (二)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2007年,工程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家电及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03.2亿元,同比增长34.7%。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上下游企业,目前全县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110家,汽车产业的本地配套率达到30%左右,部分汽车企业已经实现了“零库存”。今年4月,长沙县被省政府正式授予为“湖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三)注重科技支撑,突出自主创新。县委、政府定期对科技创新进行研究,从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氛围、提供条件。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6家,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三一重工创造了单泵垂直泵送492米的世界纪录,并首创了拥有26项国家专利、4项发明专利的微泡型沥青水泥砂浆车;远大空调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冷量直燃式溴化锂冷温水机。2007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大力实施人才兴业工程,全县企业现拥有科技高级研发人才20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万名。全县现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6个国家免检产品。 (四)重视生态环保,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环境基础建设,“一区六园”先后投资逾10亿元,重点建设了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流管网和处理系统以及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逐步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于2003年全面退出化工行业,近年又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对全县制革、水泥等行业进行了全面污染治理。把好招商入口,对引进企业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杜绝“三高一低”项目。全面实施了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对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2007年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14%。突出集约用地,2007年经开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值达到38亿元,达到了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区的单位面积产值标准。 二、突出强农富民,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近年来,我县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升粮猪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产业率先在全省推行重大疫病免费防疫,2007年全县出栏肥猪236.1万头,居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二位。积极发展茶叶、蔬菜、花木三大新兴产业,2007年三大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百里花木走廊”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百里茶廊”被列入湖南省五大农业优势带之一,长沙县也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已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带动基地30多万亩、带动农户10.8万户,“金井”茶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007年,全县农民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增长17%。 (二)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公路建设近三年总投资7.3亿元,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00多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200公里,形成了以县城(经开区)为中心,涵盖县内主要乡镇园区和经济重镇的“10分钟经济圈”和“30分钟经济圈”。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小康水利建设”工程,全县堤垸防洪基本实现标准化,防洪抗旱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电力建设方面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农村一、二期电网改造工程,并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方面,近三年累计投入2.4亿元,完成5万多亩低产田改造,同时投资3.68亿元实施了近20万亩的土地整理。 (三)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近年我们组织实施了村级区划调整、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消赤减债等工作,有效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同时,从2004年起,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干部工资补助制度,2007年,全县实际下拨各类村级经费达到2331万元,2008年根据各村人口和田亩数按平均每村9—1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补助金额将达3000万元。对村级班子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补助经费进行挂钩,以进一步提高村组工作活力。 三、突出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的进步 近年来,我县将城镇建设作为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一)城镇建设卓有成效。1992年,长沙县启动了新县城和开发区建设,十多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400亿元,仅县城(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达120多亿元。目前,县城(经开区)规划面积达6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城区交通道路达60多条,通车里程100多公里。依据县城与长沙市区相邻优势,先后实现县城7条主干道与市区对接,其他给排水、电力、通信、公园、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日臻完善。 (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我县是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了县域200平方公里经济核心区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全县有国家重点镇2个,省重点镇3个,市重点镇4个。全县城镇化水平从1992年的13.6%提高到了2007年的43.8%。 (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我们立足调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速。专业市场日趋成熟,中南汽车世界已聚集各类品牌汽车4S店46家,2007年完成交易额70亿元,安排从业人员逾万人。星沙物流园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3A物流企业。步步高、易初莲花(世界500强)等大型超市落户星沙。房地产发展较快,2007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75%,商品房成交金额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205%。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星沙湘绣城目前总投资3.8亿元,是中国最大刺绣生产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占地180余亩的湖南宏梦卡通城也于2007年落户我县。旅游休闲业来势喜人,全县“农家乐”发展到600家,实现年营业收入2亿多元。 四、突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近年来,我县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社会民生,实施了包括“十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全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率先建立动物免费免疫制度,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先实施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率先建立爱心助医制度,率先开展农村“安居工程”,率先启动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率先启动农村低保制度、率先实现公路建设“村村通”,率先尽力保证村干部误工补助和运转经费)在内的一系列举措,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教育方面近年连续投入保持3亿元以上,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卫生方面近年来每年投资400余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高标准建设了县疾控中心和人民医院;文化方面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星沙剧院、星沙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大楼等一批文化设施,高标准的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也正全面启动。其它事业的投入也连年增加,有力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以来,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农民参与率达到100%。实施了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农村“安居工程”和农村低保制度。长期性开展“爱心助医”、“爱心助学”等大型慈善活动,其中2005年开展的“爱心助医”活动一次性募集善款1500万元,对患重病、大病的贫困人群进行专项救助,两年多时间共发放基金900多万元,救助大病患者1600多人,成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补充。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至2007年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8.7万,保险基金余额累计超过3亿元。目前,我县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 (三)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多万元,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下岗失业人员、拆迁群众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已累计为1万多人进行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7.7万人,务工年收入45.6亿元,2006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高度关心拆迁群众,在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他们在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真正使他们“安居乐业”。 五、突出分类指导,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从2008年开始,我县正式实施乡镇“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战略。依据20个乡镇所处区位及发展特色,将处于开发区和县城所在的镇划分为县城及经开区服务区,将与长沙市区比邻的5个乡镇划分为工业优先发展区,将距离县城较偏远的8个乡镇划分为农业优先发展区,将其他处在工业和农业两个主导产业之间的6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发展区(简称“1568”)。其中,县城及经开区服务区着重强化对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服务、对市民的服务;工业优势区着重发展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农业优势区着重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着重抓好工、农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我们从规划、政策、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逐步进行了四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体系对城镇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的调控和管制作用。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对工业优先发展区,加大工业园区和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优先供应建设用地;对农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投入,逐步增加社会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和土地整理;对工农综合发展区,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保证综合发展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三是强化分类考核。县委县政府明确2008年的乡镇绩效考核,对县城及经开区服务区域,突出社区建设、拆迁安置、劳动就业等指标的考核;对工业优势区域,突出工业经济增长、园区建设等指标的考核;对农业优势区域,突出体现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招商引资等指标的考核;对综合发展区域,综合考虑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等。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功能区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长沙县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虽有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赶超先进地区发展水平,还必须作出不懈努力,任重道远。未来几年,长沙县将把握构建“两型社会”契机,抢抓中部崛起机遇,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城市化“三新”目标,开拓创新,负重拼搏,努力实现长沙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跨越。 责任编辑: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