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988平方公里),以占全国千人之一人口的江阴人(119万),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190亿元)、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2家)。2005年,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达标县(市)。江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江阴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和多元化。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小康达标后干什么?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实现共建共享;区域竞争不是狭隘地比速度快慢、比规模大小,而是应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持久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幸福指数上;全面小康达标后,我们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不断提升科学发展内涵,真正把江阴建成幸福之城。 2006年6月,在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正式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宏伟目标。至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江阴实际,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新路径。 一、幸福江阴的实质和内涵 在北京召开的两次幸福江阴研讨会上,中央政研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多角度、多视角地对幸福江阴进行理论研讨,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幸福江阴“五民、五好”的内涵。 (一)幸福江阴的实质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民主民生,创造幸福生活,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阴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个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普遍认可、老百姓感到幸福的基本现代化。 (二)幸福江阴的内涵 是在关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的不断提升,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要力求让每一个江阴人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让江阴人民群众感到幸福、感到自豪、感到希望、感到力量、感到信心。 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实现充分就业、多路置业和自主创业,努力降低失业率。 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收入者占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 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 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相对发达,能满足人的需求,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幸福江阴指标体系 我们专门邀请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专家评审组和省委党校专家讨论,在全市广泛开展“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研究制订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对乡镇干部考核的依据。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客观(定量)评价指标和主观(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的权重。客观评价指标:共26项39个具体指标。包括劳动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环境建设、城乡居民文化教育、老百姓生活质量等方面。主观评价指标:共33个,主要反映老百姓对工作、收入、环境、心情和身体状况的主观满意程度,具体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很满意、不满意等五个层次。 二、幸福江阴的建设成效 两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探索和实践,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幸福江阴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幸福江阴建设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和各级领导的认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幸福江阴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幸福江阴的建设思路很好。“两个率先”、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赞成制定“人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作为幸福江阴建设指导目标和评价标准。2007年6月份,对全市各类人群、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1200名市民抽样调查中,有97.23%的人为自己是一个江阴人感到自豪和幸福,对自己“幸福感”的打分平均达到86.29分。2007年荣膺“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具体来说,幸福江阴的建设成效集中体现在“六个同步”上: (一)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效益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层次提升的基础。我们以优化经济结构为抓手,不断改善“两高两低”的经济结构状况,不断提升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水平。一是以创新促提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年”活动,着力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2007年,江阴实施省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28项,与国家30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区域产学研联盟,专利申请量达1210件。二是以调整促提升。制定实施加快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扶持政策,服务业投入持续增加,发展领域不断拓展。200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亿元、投入100亿元,主要指标继续在全省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江阴港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30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超7000万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三是以开放促提升。坚持对外开放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2007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7.78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6.29亿美元;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52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外贸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完成进出口总额110亿美元,其中出口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1%和40.8%。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年内共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超4500万美元。 (二)着力推进富民工程,实现生活与生产同步提升。在建设幸福江阴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好‘蛋糕’体现智慧能力,分好‘蛋糕’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较好地处理了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辨证关系。一是坚持就业富民。加快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积极实施工资支付“月薪”制,建立职工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13元和10641元,均增长12%以上,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增长15%和14%。目前,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月薪制实施率已达90%以上。二是坚持创业富民。大力实施“五年万人”创业培训工程,鼓励群众办实业、搞物业。2007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2166家、个体工商户10336个,新增注册资金42.6亿元。三是坚持保障惠民。全面实施“五四三”工程,即不断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向纯农户覆盖、社会保障向社会弱势群体覆盖等“四个覆盖”,加快实现城保、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覆盖率“三个100%”。 (三)着力建设生态江阴,实现生态与生产同步提升。我们始终坚持“环境污染就是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现实的竞争力,看做是未来的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是正确处理经济总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和环保标准。2007年,共否决33个重污染项目,并停污染企业或项目216个。二是正确处理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万元GDP占用土地率、资源消耗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三个明显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贡献率“三个明显提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三是正确处理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关系。以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为契机,大力开展以“水、气、声、渣、核与辐射”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2007年铺设污水管道316公里,削减排污口174个,万元GDP能耗较年初下降4.5%。扎实开展“五整治、两提高”活动,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城乡造林绿化步伐,2007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4.62万亩,全市城区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43.5%和23.1%,高标准建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 (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决破除“增长未必增收,平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的现象,以幸福江阴的建设来不断断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和主观感受,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感知和认同的高质量小康,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全面的小康。始终把科教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推动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自2007年起,由市财政建立专项基金881万元,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正式启动以送戏进村、送电影进村、送书籍进村、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村为主要内容的“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主题活动。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以市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为龙头、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个体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正式启动了为期4个月的“幸福江阴”全市农民免费体检活动,全市65万名农村参保群众从中受益。 (五)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所在。一是突出城乡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化滨江城市的新格局。继续调整优化行政区划,统筹城乡资源,努力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重大专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全覆盖。按照100万人口的滨江城市格局,规划建设好中心城区,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二是突出学习华西经验,加快探索新农村建设。以“农民高兴、企业愿意、政府认可”为原则,加大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惠农力度,努力走出一条有江阴特色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全市由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农业项目有8个,已建或在建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农业企业超过60家。三是突出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与中交集团合作投资达33亿元的干线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城区污水处理资产的招标转让,逐步启动对乡镇污水处理资产的整合优化,城乡统筹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坚持公交优先,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2007年,新辟8条市镇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车100辆,新建候车亭100个,公交首末站建成投运,公交总站、客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由6.27%提高到12%,镇村公交自然村覆盖率提高到65%。 (六)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四大文明”同步提升。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和“星级红旗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以“一二三文明创建示范点”、“五好家庭”等为重点的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新一轮平安创建,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着力推进大调解、大防控和基层基础“三大建设”,技防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的严打重治,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和98.3%。 三、幸福江阴的建设愿景 幸福江阴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美好愿景,是我们为之拼搏、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围绕幸福江阴的目标,我们将努力把江阴建设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城市、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城市、适宜人居的山水文化城市,打造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以江阴精神和华西经验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一是按照讲科学、重理性的要求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解放思想,既要敢于发展,更要善于发展。在科学发展面前不分心、不争论、不松劲;在发展模式的探索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发展瓶颈的突破上,适时调整、灵活变通,谋捷径、使巧劲;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豪气,不断增创江阴新优势。二是围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解放思想。一方面,企业要有全球视野,不能只满足于在江阴称“王”,而是要跳出江阴看发展,面向全球谋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有全球视野,按照“政府服务国际化、行政行为法制化”的要求,全面提高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推动产业与城市接轨、城市与国际接轨、环境与国际接轨。三是坚持实践第一的标准解放思想。统筹把握好经济与民生、经济与社会事业、人与自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闯出一条新路的勇气开创新一轮发展的新局面。四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目的解放思想。一方面,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破除原有地域界限、论资排辈等狭隘的用人观念,建立起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有所得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让更多人的幸福得到充分发展,按照群众意愿解放思想,围绕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解放思想,大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以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开放。一是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工作。积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优化城乡布局、产业和人口结构,使城市发展的要素不断集聚,以改革开放推动城市发展的转型。二是在改革开放中增强体制机制的活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是突出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二是突出优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纽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发展水平;三是突出优化企业管理体制,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管理升级,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外向发展的能力。突出产业链招商、招才引智、技术转让等形式,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发挥国际外资在推动我市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引导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走出去抢占市场、资源的制高点,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江阴对外影响力。 (三)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一是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调优调高。我们将立足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由少变好;加快提升工业企业素质,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比重由小变大,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全面带动转变。二是在城乡发展中更加突出统筹协调。只有农村现代化才有城市的现代化。我们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继续把工作重点、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交融、共同繁荣。三是在环境建设中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牢固确定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改变传统工业文明下的观念、价值体系及其增长模式,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以共建共享为路径,坚定不移促进社会和谐。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让老百姓的口袋更饱满。促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持续增加居民收入。通过自主创业、投资理财等多种途径,普遍增加财产性收入,普遍增加家庭财富,促进大多数家庭达到高水平小康。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优美。坚守生态不达标就是幸福江阴不达标的“底线”,从种树开始,从治气、治水抓起,“多还旧帐、不欠新帐”。通过实行排污权交易和财税政策激励等措施,建立健全“排污者付费、治污者收费”的环保机制,使环境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老百姓的安全感更浓烈。深化平安创建,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技防城建设水平。强化外来人口管理,继续实施“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在实现平等就业、就学、就医的基础上,让新市民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向弱势群体,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以《江阴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江阴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基础,一是坚持以文化人,推进“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活动,通过文化事业来凝聚人、激励人、满足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以文化文,用抓经济的理念来抓文化产业,调动各种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大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三是坚持以文化城,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发挥城市名人效应,传承特色文化,打响徐霞客、刘天华等名人品牌,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让老百姓的身心更健康。把“健民身、强民智”放在突出位置,从提升产业结构抓起,从优化人口结构开始,加快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企业素质和全民素质。 责任编辑: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