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巨变看柳江 回眸1949年,百废待兴的柳江县,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等近乎一张白纸。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8万元,县城所在地——拉堡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素以农村“牛圩”之称。既无工业更无产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给柳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金翅膀。历经多届县委、县政府的艰苦努力,全县人民在党的光辉政策指引下,柳江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柳江县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把柳江打造成工业重镇柳州的第一大门户。至2007年,其工业总产值在全区县份率先突破1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从解放初期的几百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6.8亿元,2009年将突破7亿元大关。该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883元,城镇居民收入高达1.409万元。社会进步和谐,各民族和睦相处。2003年至2007年曾连续三年荣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03年至2008年五次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 进入“十五”期后,特别是“十一五”期以来,柳江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纳珠三角和柳州工业辐射,紧跟柳州市委、市政府“三个同步”战略部署,以“二次创业”、全民创业为动力,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引领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汽配、机械制造、制糖、制药为主,以水电、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为辅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企业500多家,其中汽车零配件与机械制造企业16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27家。 在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发展战略的同时,该县以“五大工程”为基础:交通建设、沿江两岸美化、母亲河治理、石漠化治理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园二廊三带四区”:新兴工业园;打通南联来宾、北接拉堡—进德—穿山—新兴—洛满工业走廊和九曲河、柳江河两岸为开发重点的旅游走廊;加快建设拉堡、穿山、进德、洛满“都市经济带”;发展涵括、成团、百朋、三都、里高四镇的高效“农业经济带”;发展涵括、土博、流山和里雍三镇即白沙乡的“生态经济带”,重点发展拉堡商贸、进德物流市场、穿山特色工业和洛满特色工业集中区。走出了一条以汽配、机械制造、制糖、制药为主,以水电、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为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按照构筑一个与农垦集团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建设一个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依托一个工业物流园区,完善一个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个工业主导型工业新城的“五个一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广西农垦集团的合作。新兴工业园被确定为自治区级A类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和优秀园区,成为全自治区最早拥有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园区之一。同时,以工业物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广西长乐物流、桂中海讯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落户柳江。金融服务业发展快,全县商业银行目前已达7家。城市近郊休闲旅游风生水起,百朋下伦等通过全国全区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城郊型特色农业框架初步建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2006年以来,柳江县多渠道筹集资金1.2亿多元,重点实施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安全、石漠化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财政资金数百万元,重点对种桑养蚕、甘蔗种植、种草养畜等项目给予扶持和补助,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八桂一都米”、“百朋玉藕”、“鲁比葡萄”等多个农产品品牌享誉区内外。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多渠道筹集资金近5亿元,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动工或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迅速提升,荣获了自治区第六届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A类县城特等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县财政每年按服务业新增税收形成地方财力的20%以上、不低于200万元的比例用于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至2008年,全县物流企业发展到13家,完成营业收入9.35亿元,同比增长63.3%,并以破竹之势加速发展。 今年尽管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对年初制定的150亿元工业总产值目标毫不动摇,并果断推出“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和党组织服务年”活动,在克服了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大幅下滑的艰难时段后,全县1.6万多党员与干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领下,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党组织服务年”活动,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困难,1至9月,全县仍完成工业总产值106﹒89亿元,同比仍增6﹒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3﹒6亿元,增长3﹒9%,极大鼓舞全县人民争创工业强优县的信心。 下半年,依据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4000亿,工业再翻番”的宏伟目标,敢为人先的柳江人对2010至2012年的工作目标又进行了科学调整——全速向450亿元工业总产值进军。一个文明富裕社会和谐的新柳江将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