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林县委、县政府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良好发展势头为目标,以开展“项目建设年”和“服务企业年”活动为载体,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实现了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6.16亿元,增长5.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1.92%;第二产业增加值6.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0亿元,增长16.79%。财政收入1.79亿元,增长1.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亿元,增长18.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增长13.71%;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增长9.45%。继荣获2005、2006年度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后,2009年再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打造了上林—南宁后花园的靓丽名片。 一、以工业为主导,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上林县紧紧围绕“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这个总体工作思路,按照努力打造“南宁市后花园”和“资源型工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不断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原有的工业经济基础上,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亮点,努力建设资源型、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工业园区,并逐步形成了制糖、丝绸、电解铝、钒冶炼、矿产、建材和木材加工的新格局,实现全县资源型工业经济的新布局。 目前,上林县的工业企业布局为纵向走势,初步形成了以东部为重工业区,西部为轻工业区的格局。全县各类工业企业3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其中,斯尔顿丝绸公司、海润丝业公司、中兴丝业公司、金鑫丝业公司等4家缫丝生产企业,共拥有自动缫丝机组34组(13400绪),主要是以生产白厂丝为主;丝绸生产企业1家,即上林大染坊茧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110万米真丝绸项目将于2010年1月竣工正式投产。2009年四家缫丝生产企业共生产白厂丝1459.5吨,同比1572.9吨减少7.2%,工业总产值完成42448万元,是金融危机影响后上林县唯一产值没有下滑的重点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全县的工业经济运行。 在加快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上林县通过抓大放小、扶优扶强、重组改造,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把强企业做响,努力提高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施优势产业带动。重点服务、支持南宁大明山水泥有限公司60万吨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出效益的目标,创上林工业企业投资投产速度最快的新纪录。 二、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提高整体实力 上林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抓手,出台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小组、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使得一批重点项目取得新成效。南宁大明山水泥有限公司60万吨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广西上林大染坊茧丝绸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广西泓润市场投资公司木材加工项目、广西穗达米业有限公司精米加工项目顺利开工。忻城—上林—宾阳二级公路全线开工建设;来宾—上林—马山过境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锦林大厦商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上林中畅国际酒店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面对工业总产值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有所下降的苗头,上林县积极采取措施,出台和完善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相关制度,组织县、乡领导干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积极为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工业产值止滑回升。协调金融部门为斯尔顿丝绸公司、金鑫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难问题,有效地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正常生产。斯尔顿、海润、中兴、金鑫等4家缫丝企业在困境中生产并实现产值、税收新突破。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工业技改投资完成8.2亿元,增长37 %,创历史新高。 同时,该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小分队开展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全年新引进签约项目8个,合同总投资额20.3亿元,实际到位内资 6.14亿元,增长32%,其中,与江苏永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了总投资1亿元、年产10万立方米胶合板项目;与中国丹尼尔新能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了总投资3000万美元、年产10万吨石英深加工项目,这是上林县第一个进入自治区层面签约项目,也是第一个规模上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 三、以城镇化建设为支撑,扩大县域经济发展规模 2009年,上林县的城镇建设再掀起新高潮。全县城乡建设完成投资2.8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2.8亿元的102.1%。县城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建设13项市政配套工程项目(其中8项已建成,5项正在建设),绿化覆盖率达34.5%,城镇化率达29.7%,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75%。目前,县城街道增加到了34条,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4.5万多人。绿化、亮化、美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总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该县按照“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统筹”的城乡建设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作为编制县城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多次邀请区内外城市规划专家到该县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县情调整修编我县城乡规划。2009年,全县城乡规划编制投入经费120万元。完成明亮至县城40米大道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澄江河城西绕城路桥到上马二级路桥约1.5公里的规划方案;完成二级路云周庄转盘至“东方国际”住宅小区一带的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研究收集绕城路约6公里一带的发展规划和相关规划材料;完成30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木山、塘红两乡的总规修编工作等,为把上林县建设成南宁市“后花园”描绘了发展蓝图。同时,突出发挥县城开发建设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其次,该县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亮点”的原则,以重点项目带动城乡开发建设,突出抓好“三个一”项目建设,即一区(县城北小区)一厂(县城污水处理厂)一场(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场)等重点城市建设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乡镇开发建设,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扩大了县域经济规模。 四、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作为传统农业县,上林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一目标,创新思路,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来实现稳县富民。该县围绕“依托龙头、培育基地、实现增收、促进发展”主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高效农业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优质稻、桑蚕、甘蔗、八角、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出了优质米、果蔗、八角、茶叶、甜笋、黑豆等一批有特色、品质优的农副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产业,打造“大明山”生态农业品牌。 2009年,上林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85%以上,在大丰、明亮、巷贤、白圩、澄泰等粮食生产大镇已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10万亩。2009年全县优质谷产量达11.9万吨。桑蚕业是上林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0.08万亩,年养蚕28万张,产鲜茧1万多吨,成为全区重要的桑蚕基地县之一。上林县通过扶持壮大斯尔顿、海润、中兴、金鑫、大染坊等大型缫丝龙头企业,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茧—丝—绸”产业链。目前,全县已投产的四家缫丝企业缫丝机组总数44组,年加工鲜茧能力达1.2万吨,年产白厂丝约1700吨,2009年缫丝企业实现产值3.1亿元。县内四家缫丝厂生产白厂丝质量都达到5A等级,海润丝业有限公司全年产品等级达到平均4A以上,5A、6A级产品达到46%,填补了广西一直以来不能生产6A级白厂丝的空白。其他如八角、茶叶种植成为上林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全县八角、茶叶种植分别达到15万亩、3000多亩,年产干八角、茶叶分别达2500吨以上和400吨以上。 五、以生态产业化建设为平台,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上林县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来抓,以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契机,在致力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全力打造生态上林,确保上林环境质量持续改进和整体提升。 该县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科学编制完成的《上林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同时,该县加强监管,按照《上林县2009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有关具体工作要求,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全县所有矿山、工厂、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将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和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定为专项整治的重点。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社会治安的稳定。2009年,全县审批47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均为100%,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上林县还按照县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整体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并以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坚持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建项目坚持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禁新上污染项目,引导现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清洁生产,坚决关闭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特别是在各地全力拼抢项目的情况下。对新上项目,该县严把“四关”:一是政策关。凡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二是规划布局关。凡不符合县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批;三是总量控制关。不能做到“以新带老”或没有环境容量的项目,坚决不批;四是监督验收关。凡建成后没有达到环评批复要求和“三同时”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确保源头有效控制。 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念和原则,在抓传统工业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积极、合理调整工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努力构建高效、低耗、清洁的生态工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工业存量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优势的最大利用和发挥,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入园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防污治污设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一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得到良性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