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7日 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沈青 申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历代皇朝,从未放弃过将统治的意志,凌驾于岭南这片土地上。

   灵渠,帮助战争胜利的同时,也留下许多文明的遗迹。

   秦朝,一次雄霸天下的征战,成就了灵渠边一条“南方坎儿井”,其技术含量,不亚于灵渠;

   汉朝,两次南征、三度驻扎筑城,许多达官贵人在此逝去,在几平方公里内却有上千座汉墓,形成了据说是中国汉墓最集中的“石马坪古汉幕群”;

   宋朝,传说中杨八姐纵马驰骋灵渠两岸,人们无法考证传说的真假,然而,有“南景德镇”之称的严关宋窑,却见证了灵渠文明的脚步;

   几乎每一次刀光剑影过后,在灵渠边上,都会遗留下浮华岁月。

   这些遗迹,给灵渠的历史,作了很好的注解。

                          “南方坎儿井”

    据《中国移民史》记载,2000多年前,秦军驻屯灵渠并修建古秦城后,秦始皇先后从陕西等地迁徙了10至15万人到兴安垦荒拓地。

    开荒种田需要灌溉,当时,灵渠主要是用于军事运输,并未考虑灌溉农田。因此,在当地,传说秦军曾修建了一些灌溉水利工程。 

    在溶江镇文村,村民指引我们看了一条酷似新疆“坎儿井”的溪流,据说就是秦时修建的灌溉工程。

    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在文村,当地人称这条溪流为涵。它贯穿文村,几乎连通了每一户人家,涵道内水流清澈,让人忍不住想掬一捧喝上几口。

    溯涵而上,我们发现,这条宽50厘米涵,除了一小段涵道裸露在外,可以让人看见清水流动,其余涵段,就像村民说的那样,真的是看不见的。

    它的构造特点,让我们相信,它与新疆坎儿井有缘。

    村民告诉我们,这条涵全长10多公里,多为地下暗渠,其源头是村背后一座大山里一汪地下水。大多村民不清楚这条涵什么时候开凿的,只知道当地多为裸石,无法留住地表水,故而才修这条暗渠。其主干渠分别连接着18条分水渠,灌溉着附近的农田。

    坎儿井一般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组成,文村这条涵如出一辙的设计,让很多人把它与新疆的坎儿井联系到了一起。

    这样的推测不是没有道理的。新疆坎儿井据考证修凿于汉武帝时,距今大约2000多年,而在此之前,在陕西西安等地,早已有类似的“井渠”等地下渠道了。历史学家据此判断,秦军当年攻打匈奴,就应该学会使用地下渠道引水了。

    我们猜测,也许在秦始皇当年从陕西等地迁徙来的那么多人中,刚好有人懂这门技术,并在文村附近开凿了这条暗渠,只不过,没有把它称为坎儿井而已。

    如此利用地势落差开凿地下渠道引水,即使在今天,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的技术含量,丝毫不亚于灵渠。关于溶江这条涵,史料上鲜有记载,这很令人费解:为什么这样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没有人去记载它?它到底出现在什么年代?是谁修建了它?
 

                         两汉古墓群

    秦朝将中原文化引入了南越,随着秦朝瓦解,南岭又陷入战乱。

    汉高祖三年,原秦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象州郡,自立为南越国,先后引来汉朝两次南征,直至汉武帝时,南越国灭亡,才恢复平静。

    战乱平定后百废待兴。

    秦城在这时发挥了大作用。有了秦朝建造的这个古城,汉朝很轻松地就镇守了边疆。此后的100多年时间,直到东汉结束,两汉利用秦城占据的地理优势,修建护城河、内城河,及严关,先后击退了南越土著人多次攻击,保得兴安境内平安。

    这期间,为了发展南越,汉朝先后从中原地区强制迁徙了数十万民众到这里,他们的铁器和先进技术,给南越这片土地带来什么变化?

    我们试图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在大营、七里圩附近找到一些秦城遗留下来的断瓦残垣,就只看到了一些长满树丛的孤冢。村民说,这可能就是汉时留下的古墓。

    “以前,这些古墓里可能都藏着宝贝哦”,村民说,上世纪60年代,兴安县曾对周边古汉墓搞过一次普查,就其中从一些墓穴中发掘出了青铜器、兵器及其他大量汉代文物。

    这些文物与中原地区很多汉墓出土的文物,其特点、技术含量基本一致,也就意味着,当时北方最先进的技术、产品都被带到了南越,足见兴安地区当时的繁盛。

    只可惜,这个墓群在上世纪80年代多被人为盗毁了。

    其中被盗最严重的就是石马坪古墓群。据说,因为石马坪的风水地貌正处龙脊之上,加上靠近灵渠,深受两汉驻地官员、商人青睐,死后他们都被后人葬在了这一带。久而久之,石马坪及莲塘村等周边数平方公里的地方,便成了汉人及后朝人死后的集中墓葬地。

    这一带曾有1000多座汉墓,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保存完好的只有几十个,大部分古墓由于年久失修,或被盗毁,早成一个个土堆,已无法获知它主人的身份。

    不过从每个墓较大的体积,最小的占地也有10平方米,最大的有一层楼那么高,依稀还可以看到,当时兴安达官贵人丧葬时盛极一时的场面。

                        宋时严关窑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至唐朝,南越没有像中原地区那样陷入混乱,但间或有战争发生,期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大批中原汉人进入南越,使得岭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稳定。

    进入宋朝,侬智高起义,宋将狄青及杨文广率兵经兴安征讨。

    灵渠一带一度又陷入战乱。

    此间,民间流传出杨八姐征战南越的传说。

    相传,宋将杨八姐驻守秦城时就扎营于秦城大营附近,先后与南越各地多处土著人打过仗,并丧身于此,后葬于石马坪古汉墓。当地居民在她死后,专门雕刻了一匹大石马纪念她,石马坪村名据说就是这么来的。

    这只是个坊间传说,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假,如今已无法证实。

    不过,从这个故事得出两点:当时宋军确实经过兴安,那时的兴安,汉人已占主体了。否则,如果瑶民或其他土著居民仍占大多数,以当时的民族观念,又岂去会纪念一个汉人将领?

    中原迁徙而来的汉人,大多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手工艺技术和作业方式,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宋时南越的发展。

    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号称“南景德镇”的严关宋窑,使我们对宋时南越的繁荣的想象达到了极致。

    这个始烧于北宋,以青瓷为主、占地达1平方公里的窑口,烧制出的瓷碗、瓷瓶,不仅工艺精湛,不逊于中原地区,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中原文化在南越的盛行。

    只是到后来,这个岭南标志性的宋窑,和秦城一样,都毁在了南宋末年的战乱中。

    如今,在宋窑遗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人们丝毫找不出旧时宋人烧瓷的痕迹。但它的出现,却让我们得出一个最合适不过的逻辑:宋时江西景德镇已是窑火熊熊,现在在兴安乃至灵川,数以万计人寻根问祖,发现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也许,就是严关宋窑所赐。

      几度金戈铁马,几度盛世浮华。

    秦朝开凿灵渠,带来了文化的对接。经历汉唐宋的兴衰,南越这片土地,吸收中原文化,已无异于中原。

    宋时之后,南越几经战乱,其在社会的经济文化上,已不如从前。

    如今,对于那些曾经的浮华,我们只能在灵渠边的这些遗迹旁,去凭想象回味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