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劲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唱山歌的隆林素苗少女

    时下,当众多摄影人蜂拥前往区外猎取异域风情时,他却默默地走回了生他养他的广西山乡。面对闪现于大山中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他不禁虔诚地举起相机跪于泥土地上——一座没有围墙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在大自然中向他展开博大的胸怀。怀着对那座“博物馆”的崇敬,我们推出“聚焦广西民族服饰”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进入大山,去欣赏那飘行于青翠山间的“绚丽彩霞”……

美丽的隆林清水苗

  推开山门进隆林

  梁汉昌,从隆林各族自治县走出来的一个壮族摄影人。当年,作为壮族小青年的他走出隆林大山时,怀抱的大志是用相机聚焦外面世界的精彩。然而,2002年夏天,当他作为一个小有成就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回到隆林大山中进行民族文化田野调查时,却猛然发现——自己手举相机追寻了多年的“精彩世界”,其实就藏在生他养他的大山里——

  在原生态的苗族山寨里,我看见破旧的茅草屋下,心灵手巧的妇女织绣出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苗绣;在红水河畔青衣壮乡和驮娘江支流岩界河畔的冷独壮寨,我聆听到那飘荡在空谷中犹如天籁之音的甜美山歌;在隆或高山汉聚居地,我欣赏到山旮旯里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传承着汉唐遗风、大方健美的高山汉女人……我同时痛切地感觉到,家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像一块璞玉,被世人遗忘在深山里……

  在民俗专家眼里,隆林的乡韵,就是那原生态的茂密山林,小桥流水,木船牛车,山寨吊脚楼,传统山歌,以及各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这里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大家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有的民族甚至只有一山之隔,但各民族从民居到节庆,却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苗族的“叉叉房”、“吊脚楼”,彝族的“五脚落地七出头”,仡佬族的“千脚棚”,壮族的“帽脚”、“猫耳”,汉族的“三房一照壁”……欢庆的日子里,苗族爬坡杆、奏滚地芦笙,彝族打磨秋、抹黑脸,仡佬族奏“八音”,壮族赶歌圩、踩风车……

  最让人炫目的,是大山里各民族的服饰。无论走进哪一座村庄,踏上哪一块田地,都会有色彩艳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突然闯入眼帘。

隆林沙梨壮族头巾

  花团锦簇撼心灵

  隆林的苗族,美得像花一样!偏苗、白苗、清水苗、红头苗、素苗、花苗6个支系,服饰争奇斗艳,各呈异彩。

  偏苗妇女礼服鲜艳,常服朴素,上衣下裙。长裙用麻布蜡染制成,朴素而典雅;

  白苗妇女喜欢穿用雪白麻布制成的百褶裙,不染色,不绣花,旋转之间,一片素洁;

  红头苗天性喜爱红色,男女都包红色头帕。女子头帕下扎着蘑菇形发髻,端庄娴雅;

  清水苗,据说因祖先来自清水江边而得名。妇女上衣多为天蓝色,系挑花围腰。青布花裙分上下两节,上节纯白,下节蜡染,色彩层次分明;

  素苗的盛装,在专家看来属于中国服装史上最古老的贯首型服装之一,全用厚重麻布挑花缝制。衣袖宽大,扎腰带,绑腿。挑花的方形图案像闪光的铠甲,古朴而庄严;

  花苗之所以称为“花”,是因为妇女的上衣与其他苗族比起来更显得“花团锦簇”。特别是青年女子的服饰,花纹多而精细,色彩艳而热烈。

  隆林的彝族属黑彝支系,以“黑”为贵,认为黑色代表着勇敢、力量、财富和权威,因而传统男服一片纯黑——头扎黑帕,身穿黑色对襟衣、黑色筒裤。节日庆典时,头扎“英雄髻”,身披黑色“察尔瓦”披风,很是剽悍英武。 

  黑夜离不开火。在彝族人眼里,火是肥料,火烧山草地更肥;火是服饰,温暖着人的身体;火是光明,让人看到希望。因而以黑为主调的服饰上常常配以火红的色彩。彝族女子最爱穿的五彩百褶裙,用黑、红、黄、蓝、白五色布料制成。看到她们细腰宽摆、亭亭玉立地从山间翠绿中飘然而过,梁汉昌和同行的专家不由得感叹:“五彩云霞空中飘!”

  隆林仡佬族,据考证和中国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曾过着“焚山而耕,种粟豆,食不足则猎野兽”的生活。当梁汉昌一行走进大山,眺望仡佬族村寨时,只见绿茵茵的稻田片片相连,“屋前是田,屋后见瓜”。他们的服饰,更让人感觉到一种别样的赏心悦目——

  历史上仡佬族女子以精于纺织出名,既会织厚重结实的“僚布”,又能织质地细密柔软的“娘子布”、“铁笛布”。用这些布做成的衣裙结实耐用,朴素大方。隆林仡佬族女子传承了祖辈的纺织天赋,一到节日,便穿出自织的最别致的须裙。据说须裙是为缅怀先祖,特意模仿古代用兽皮、树皮搭配成裙的形式,以多种颜色布料缝制而成的。裙上用丝线绣满华丽图案,裙头还缀以多条绣花飘带,带上飘穗,系上小铃铛,人行铃响,飘逸悠扬……

  在隆林,壮族间有不同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专家考察发现,隆林沙梨乡一带壮族妇女为显示姣好身材,创制了“三层楼”服饰——短衣、长裤配短裙,分别为黑、白、蓝三色。衣短齐腰,裙摆至膝,裤长过脚,有如层楼迭起,错落有致,走起路来袅袅婷婷。

  居住在者浪、者保一带的壮族妇女包头时喜欢用白头巾,头巾两头织黑色或绿色细花纹,成小方格图案,末端有白色垂线悬挂,显出一片清新淡雅,像一朵纯洁的白云在头上轻轻漂浮。

  不远处的界廷、岩茶一带,壮族妇女包头喜欢用方格头巾。头巾以白线为经、青线为纬,用织布机织成,当地称为“花头巾”,罩在头上,美丽大方。

  隆林金钟山、革步一带生活着一个崇尚青色的壮族支系,当地人称之为布衣壮,也叫青衣壮。专家们发现,布衣壮生活习俗与其他支系差别不大,语言也基本相同,唯独服饰特殊——喜穿“青衣”。一件美观、秀雅的青衣,制作时工序可不少,从纺织棉布,多次蓝靛上色,到不断捶打,最后青布上光……

隆林仡佬族少女

  在隆林,汉族居然是少数民族!

  史料记载,隆林的汉族,是古时从云贵高原一带迁徙而来的,人数很少,以高山丛林为栖居之地。由此,便有了“高山汉”之称。高山阻隔交往。日久天长,隆林高山汉的服饰便与其他汉族有了区别。男子仍然爱唐装,女子则独创一种蓝色“小匾衣”,配大脚黑色裤,系围腰。围腰用彩线镶上两道马鞍形花纹,看上去像是高山上一层层起伏的梯田。

背筐出行的偏苗少女

  一条文脉根何在

  在考察、拍摄隆林少数民族服饰过程中,梁汉昌一行也曾目睹令人忧思的情景——

  2002年,梁汉昌为15岁的花苗少女杨美玉拍摄了一系列身着花苗盛装的照片,这些美丽的照片在南宁等地展出时引起广泛关注。心灵手巧的杨美玉,织绣盛装的手艺令姐妹们佩服。然而,第二年春节,当梁汉昌兴冲冲重访故地时,却听说杨美玉已经跟一个外省汉子走了,那汉子留下3000元钱,这相当于杨美玉一家人6年的纯收入。在异地他乡,她还会制作美丽的盛装吗?

  2003年春节,到隆林蛇场乡马场村大坝屯考察时,梁汉昌忧虑地看到,全屯除了老年人还在用颤抖的手制作着民族盛装,中青年妇女已经没有多少人会这门手艺了。由于贫困,村里许多男女青年都选择去城里打工。

  苗寨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妈妈穿着传统的花苗服饰,身边孩子的衣服则大多是从商店里买来的。T恤、衬衣、夹克、西服……正在成为许多民族村寨年青一代衣着的时尚。

  一切都在融合、演变中。也许有一天,那些深深烙着民族文化印记符号的美丽的民族服饰,都将被千篇一律的制服所取代!当几乎所有人都在拼命向前追赶时尚潮流时,是否还有人记得祖先传遗下来的那条堪称为“根”的文脉?当未来有一天人们突然意识到这条文脉的珍贵价值时,失去了根的它还能被找回来吗?

  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让梁汉昌做出了一个令身边许多人惊异的举动——辞去首府媒体记者职务,从此背起行囊,孤独地踏上“抢救性记录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坎坷旅途……

  广西12个世居民族创造的精妙的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就像天上的星星洒落在岭南山乡、北部湾畔。那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大精深的博物馆!随着梁汉昌和同行专家们的镜头和描述,这座“民俗博物馆”在世人眼前开启了无形的大门,展示着无尽的精彩……     (本文图片均由梁汉昌提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