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张天韵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白龙珍珠城遗址与遗物

 

  

  白龙珍珠城牌门

 

  开篇语

  一条绵亘万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种延续千年、生生不息的丝路精神。随着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广西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地位得到高度肯定。弘扬丝路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花山”副刊特别推出“丝路寻踪”系列报道,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从合浦乾体港溯江而上,经南流江、北流江,拐浔江、桂江,转灵渠入漓江,一路拾起散落在沿途的实物遗存、传奇故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腻的描述,述说丝路的前世今生,唤起丝路的记忆,弘扬丝路的精神……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文/图

  1

  “先有珠,引来丝,再通路”

  初夏,大雨。攀附在白龙珍珠城古城墙上的常青藤,愈加翠绿,南门前一片不知名的野花恣意怒放着。

  我们循着古城墙兜兜转转,从白龙珍珠城遗址、太监公馆、老城……寻觅着这里曾经的兴盛荣辱。

  虽然大部分古城墙已了无痕迹,而与城墙融为一体的千年古榕主躯干内,仍然拥抱着古城墙的火砖;那由层层叠叠的黄土、贝壳夯实而成的古城墙遗址,仍然是坚实无比;古城墙内外的累累贝壳,仍然发出幽幽的蓝光,无不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荣光。

  这座兴起于明代洪武初年的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头上曾经有着不少光环:驰誉古今、闻名中外的上等珍珠——“南珠”的原产地,流传两千多年脍炙人口的“珠还合浦”故事就发生于此……

  白龙海湾海水清澈,水流不急,浮游生物丰富,水温、沙石底质都适合珍珠的生长,所产珍珠圆润、凝重、多彩。据《后汉尝传》所载,合浦采珠始于周朝,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便相当兴盛。当时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产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

  2015年底,考古学家在白龙珍珠城遗址及周边5公里外发现8处汉、唐到明清时期的古人在此生活使用过的水波纹、弦纹陶器等,说明白龙沿海一带在汉代已先人居住和劳作了,从而证实了史料的确凿。

  “虽说白龙城建于明代,却因‘先有珠,引来丝,再通路’,合浦在汉代时就成为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一天的时间里,50多岁的李其满大部分时间是拿着那用铁丝串起的钥匙串,边为游客打开各种各样的门,边和游客聊起白龙村的历史。义务守护村里的历史古迹的李其满,自小听着祖辈故事长大的,那些历史在他口中讲来,栩栩如生。

  “合浦先民将大量珍珠销到中原,不仅换回丝绸,也将中原一些先进技术和文化带了回来。”李其满点上一支烟,“吧嗒”两口,沉吟片刻,“鼎盛时期,大量的珍珠、丝绸、瓷器从这里出海运往东南亚各国,远至罗马等地。壁琉璃、琥珀、玛瑙及奇石异物再沿着这条水道运到合浦转到中原。那时的日子,是怎样一番闹腾。”李其满眯缝着眼,唠叨起祖先描述的当时盛景,骄傲地扬起嘴角。

  2

  南珠的千年沉浮

  “都说合浦人依海而居,优质的珍珠资源让老百姓过得丰衣足食。但南珠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白龙珍珠古城楼上,营盘镇文化站站长、“珠还合浦”民间故事传承人李世涌指着远处后浪推前浪的海边采珠池说道,“就如海边采珠池,随着地势逐渐升高,原来仅离古城墙几里,现在已是几乎看不到了。”从出生到工作,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李世涌,对南珠的跌宕起伏的命运,几乎是了若指掌。

  随着他的讲解,一幅历史画面在记者眼前展开:随着合浦珍珠名气的远扬,合浦郡的太守起了贪心,想借合浦珠捞一笔横财,逼珠农下海冒险采珠。《廉州府志》是这样记述的:“合浦内海中有杨梅、青婴之池,蛋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篮,振绳会舟人急取之。”林兆珂的《采珠行》则记载了当时悲惨景象:“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蛟鳄砺齿竞相向,积血化为海水丹……千村万落尽蒿藜,白日无光鬼夜啼。”无节制捕捞,海里的珠贝几乎被采尽,剩下的珠贝也迁移到交趾郡的海域,珠农断了生计来源,心急如焚。

  东汉时会稽上虞人孟尝受命于危难,出任合浦的太守。他制定法令,严禁不法捕捞行为,规定了捕捞的时间、捕捞珠贝的大小。很快,珠贝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大批珠贝开始又迁回了合浦,并得以大量繁殖。

  记者曾经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二楼,看到一面墙赫然印着《后汉书·孟尝传》的记载:“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耻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徒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言简意赅的记载,有力地佐证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珠还合浦”不可分割的渊源。

  直至明代朱元璋在白龙设珍珠城后,明中朝的采珠业再破历史纪录。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朝廷用银万两征夫万人获珠折合现二万八千两。如此“竭泽而渔”的掠夺性捕捞,珠业再次衰竭不振。

  合浦珍珠业经历两千多年兴衰反复,到民国时期已一落千丈。1944年采珠季节,日产珍珠仅有1.5~2.5公斤左右,珠源已是十分枯竭。

  “曾驱万民入渊底,怎奈孟尝去不还?”

  “人们企盼清正廉洁、锐意改革的孟尝归来,其实也是珠民对生态环境、官场风气的一种民心呼唤。”李世涌如是说。

  3

  再次“珠还合浦”

  雨过天晴,古城墙南门上空一片湛蓝。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扶持养珠业,1968年在白龙成立珍珠养殖场,成功育出第一颗海水人工养殖珍珠。”李世涌如数家珍地掰起手指,“1995年南珠最高产量达到8831公斤,成为北海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方。”

  在扶桑环绕的珍珠亭,李世涌站在镶嵌在墙面的石碑,抚摸着那依稀可辨的草体字,一字一句地念着:“双鲨曾说守杨梅,贯月奇光去复回。北海开池初结果,南康剖蚌半含胎。看来子好因娘好,毕竟他培胜自培。玉润星圆千百斛,南珠应夺亚洲魁。”这是戏剧家田汉1962年在合浦考察时感叹合浦的珍珠盛况,专门写就的一首《合浦吟》。

  “那时营盘镇的彬塘、黄梢,一幢幢‘珍珠楼’拔地而起,珠农年收到达10万至100万不等,摩托、彩电、冰箱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珍珠养殖已成为沿海珠农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回忆起往昔的辉煌,李世涌脸上泛起笑容。

  近几年来,由于传统珍珠养殖区域养殖珠农多,没有合理的统筹,珠农见缝插针地进行养殖,养殖密度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导致珠贝排泄物大量沉积海底,加上沿海滩涂过度开发也导致了珍珠生存环境急剧减少,以及珍珠海洋生长环境的恶劣,南珠产业走向萎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珠还合浦”使合浦扬名天下,得益于合浦祖先创造的伟业。如何再次“珠还合浦”,“那就得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李世勇斩钉截铁地说。今年5月,北海市政府出台了南珠养殖用海规划方案。眼下,营盘、白龙港、山口等海域整治工程已经拉开序幕,对那些影响南珠养殖的产业进行整治、调整和规划。

  “养殖技术是决定珍珠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精选优质养珠场、对珠农进行培训、对生产的原珠按照国际标准挑选等也不可小视。”李世涌说,为再次“珠还合浦”,我们后人要当作一个历史责任来担当。

  “我们的小目标是在2020年北海产珠回到1000公斤以上!”在李世涌的眼中,让“珠还合浦”重放异彩的宏伟目标已经上路。这一条路,如同前赴后续的海浪,带着巨大的能量,用尽全力,穿洋过海,再次扬帆在“海上丝路”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薇璞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