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5日 来源:南宁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日,一个好消息传到邕宁区新江镇汉林村十冬坡:市乡村办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市2016年乡土特色示范村屯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开展现场复核验收,十冬坡获全市综合评分第一名。近日,记者走进十冬坡,感受乡土特色示范村屯的魅力。

  领略浓郁的乡土气息

  走进十冬坡的第一感受是,“凝聚故土情结,记忆乡愁思绪”这一诗意愿景已在十冬坡率先实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清香袭人、层层叠叠的映日荷花,池塘边杨柳依依,竹林深深。“一池荷花景,几分闲适情”,池塘边的廊亭内,村民悠闲地坐在一起聊天欢笑。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沿坡而建的农村住宅楼,外立面有的是红砖,有的是青砖,新旧相衬,错落有致。“十冬坡以‘平改坡、砖改瓦’的方式对存量农房屋顶进行改造。坡内有青砖老旧瓦房35间,全都保留了原来风貌。村民的住宅楼则进行了红砖房立面改造,使红砖为主的现代农房与传统民居相协调。” 汉林村党支部书记潘达省说。

  新江镇镇长潘春兰介绍说,2016年8月,十冬坡正式启动了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工作,项目总投资450万元。一年来,十冬坡以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为目标,按照“修旧如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民众意愿,提高民众参与度,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的总体要求进行建设,进行了村民楼房的立面改造及综合楼、广场、道路、廊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今年6月已全部完成改造。

  如今,一栋栋具有乡愁记忆的房屋、房前屋后别致的微菜园、红砂岩跑道和石板台阶、充满壮乡特色和岭南特色的综合楼……处处让人感受到十冬坡浓郁的乡土气息。

  村民乐享建设成果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十冬坡的乡土特色,那一定是“红”字。在这里,汉林村的徐汉林烈士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着红色的记忆。在这里,有着红砖为主的现代农房,本土材料红砂岩改造的巷道。就连产业,也是成片红色的沃柑……十冬坡成为邕宁区绿色生态长廊上的一颗“珍珠”,散发着独特的乡土气质。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到一个有鲜明特色的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当地的村民对这一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也乐享建设的成果。

  一池荷花,竞相开放。外人也许想象不到,在改造前,这里曾是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塘。“以前村里的污水直排入臭水塘,各种垃圾也直接丢入水塘,就是个垃圾池。”村民对记者说。后来在建设中,仅清理这个池塘,就拉走整整15车的垃圾,污水也经过处理后才能注入池塘。如今,这里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

  60多岁的黄德平老人在十冬坡待了30多年,提起村里的变化,他说:“没有改造前的土路又窄又脏,村民们私建的猪圈、厕所散落在村间。现在村里的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大路变成了柏油路,池塘种满了荷花,政府帮助村子建设特色乡村,在保持村庄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还能把风景变得这么美,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产业支撑幸福升级

  示范村的长远发展必然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十冬坡的群众对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积极性很高,自发成立了南宁市邕宁金灿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1万亩优质水果如茂谷柑、皇帝柑、沃柑等,现已种下1000亩茂谷柑和25万棵枳壳苗。

  村民黄玄高告诉记者,2015年底他发动30多户村民组建金灿农业合作社,流转近千亩土地。通过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合作社出果苗、技术和包销售的模式,连片开发种植果树。按每亩地可种植果树110株,每亩可产柑果2000至2500公斤,售价6至10元/公斤计算,每亩收入达1.2万至2万元,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大大推动了村民增收。

  十冬坡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本地特色产业——稻香野鸭,全屯几乎家家户户养殖稻香野鸭,2016年出栏10000只。

  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守护文化根脉,保存乡土味道与民俗风情,留住“乡韵”,记住“乡愁”,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的自豪感。潘春兰表示,将全力支持红色故土十冬坡的乡土特色建设,使十冬坡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味、民族风、升级版”的幸福农村。(记者 杨静 通讯员 吴春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