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2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记者文烨 通讯员徐学芳 刘传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今年1—8月,阳朔县遇龙河景区这个就业小天地,撑起了全县旅游扶贫大业,就近吸纳就业群众达3000多人,接待中外游客116.125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56%,实现营业收入8788.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9%,各项经济指标均创新高。前不久,遇龙河景区因在旅游产业扶贫及创一流旅游度假区工作中成绩出类拔萃,先后荣获“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全县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树立了新标杆。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记者近日在遇龙河千年古石拱桥遇龙桥上看到,慕名前来乘坐竹筏赏遇龙河仙境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一个个穿着红色工作服的竹筏工,撑着一张张坐有游客的竹筏,穿行在蓝天白云及青山秀水之间,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卷。

  根据阳朔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阳朔县自2017年以来,就在遇龙河景区扎实抓好就近安排当地村民就业的扶贫攻坚工作,既搞活了旅游产业,又有效实现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诉求。今年4月2日,阳朔县及白沙镇在遇龙河景区举行“就业扶贫车间”揭牌,当天,景区又吸纳了16位沿河村民到遇龙河景区就业。

  “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收入稳定,而且能照顾好家人,还能兼顾农活,一举多得!”遇龙河公司的员工徐荣兴感慨地说。10多年前,一场车祸让徐荣兴欠下近8万元的债务,妻子因不堪家庭重负离家出走,徐荣兴陷入人生的低谷。2017年,遇龙河景区全面开展旅游产业扶贫工作,家住遇龙河畔的徐荣兴被公司纳入重点扶贫对象,经严格培训,他被聘为景区的竹筏工,月收入2000—8000元。经过2年多的时间,他不仅还了大部分债务,还于2018年脱了贫。当年徐荣兴在政府和景区的帮助下还建起了新楼房,重新收获了爱情,幸福日子过得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要想富,先修路。遇龙河景区沿线风景秀丽,乡村旅游及民宿产业发展迅猛,但原有公路交通已不符合发展需求。阳朔县委、县政府和景区遂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沿遇龙河修建了一条旅游扶贫公路,有效解决了游客自驾、单车骑行及徒步旅游等需求,还先后投入3500万元修建旅游码头、停车场、公厕、绿化美化带等,使中外游客逐年大增。村民将这条旅游扶贫公路称为“幸福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记者在遇龙河景区沿线村庄采访时,不时可看到“创新扶贫思路,助推民生工程”、“走出扶贫新路子,带动农户奔小康”等醒目标语。对于群众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需要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农忙时在田间务农,旅游旺季时在遇龙河上班或做旅游有关的生意,已成为遇龙河沿岸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遇龙河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到目前已吸纳3000多名沿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到景区就业,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村村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遇龙河沿岸各村,原集体收入一直比较少,村民收入也不高。2018年,阳朔县委、县政府及遇龙河景区,创新建设村集体收入的扶贫新思路,助推民生工程,引导沿河各村委、自然村全部入股,共同建设沿河的旅游产业。当年,遇龙河景区接待中外游客140.0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817.6万元,沿河村民分红达758万元,其中旧县村委分红86万元、遇龙村委分红470万元、观桥村委分红198万元、中间嵅自然村分红2万多元,不断提升了沿岸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经过2年多的旅游扶贫攻坚,阳朔遇龙河景区这个就业小天地,目前已撑起了全县旅游扶贫的大业,已让千余名沿岸村民提前实现脱贫致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