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 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象州西山六祖岩

六祖岩石刻

  ■今日视点

  黄 铮

  禅宗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定的意义。他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世俗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六祖的遗迹几乎为广东所专属。广东新兴县夏卢村是六祖故里,新兴县国恩寺是六祖圆寂地,广州市光孝寺是六祖剃发受戒和开坛说法之地,韶关市南华寺是六祖弘法37年的禅宗重要祖庭。六祖在湖北黄梅东山寺接过五祖衣钵后,曾经隐匿修行15年。广东的怀集、四会、广宁三县市都宣称六祖曾避难藏身、修行悟道于该地。广西虽属岭南,过去却一直被视为六祖文化资源的空白省区。然而,随着广西象州县、永福县六祖遗迹的被发现和被关注,这个局面将要被打破了。有足够资料表明,六祖在他隐迹的15年里,曾有一段时间是在广西象州、永福两县的岩洞藏身和修行悟道。广西的六祖遗迹,值得关注。

  象州县有六祖岩,在县城隔江约2公里的西山山腰上,该处发现唐、宋、明、清时期石刻共10处。篆书“六祖岩”三字由北宋文人谭掞题于“元丰甲子”(1084年)。岩内《重塑六祖圣像碑记》作于明代“正德癸酉”(1513年),该碑记真实地记下了六祖岩的来历:“象州有岩,曰六祖岩。中有圣像,昔人所塑也。”“郡人云:昔六祖南庇藏于此。信祀之也”。“宋元丰时,郡守张公唐辅勒诗于石,明我祖秉佛之旌旄,传之心印,详且尽也”。碑记表明,此岩洞历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元丰甲子年之前,六祖岩就已存在,岩中的六祖圣像就已存在。当地一直流传,六祖南遁期间,曾在此岩洞藏身,修行悟道。民众信而祀之,塑六祖圣像于岩中。北宋元丰年间担任象州知州的张唐辅,曾在岩中作诗勒石,充分赞扬了六祖开创中国南宗佛教的卓越贡献。

  该碑记还有作者赵宗明步象州郡守张唐辅诗作原韵的诗:“灯传六世胤黄梅,五叶舒花有自来。释部藩篱蒙祖辟,空门锁钥赖师开。山头慈雨濡萌蘖,岩底穹碑翳藓苔。景仰遗形闲遣兴,尘襟尽洗净无埃”。此诗同样赞誉了六祖的历史功绩,并联系了六祖在此岩洞修行悟道的往事。岩内还有清代文人留下的一些诗刻。郡人刘光烈的诗写道:“山径萧条古洞开,白云深锁旧经台。半炉烟冷埋青草,满砌飞花点翠苔。秦凤空传人跨去,辽城几见鹤归来。风前搔首舒长啸,我正天仙暂脱胎”。诗中分明道出了当年曾有高僧大德在洞中修行悟道的情景。这个高僧显然就是六祖慧能。清代象州进士石鸿韶与友人李文雄,曾应象州知州郭步瀛之邀共游西山寺与六祖岩,彼此相唱和。石鸿韶留下步郭步瀛原韵的诗作:“双凫涖处即阳春,为政风流见几人?山水有缘探窟奥,楼台何处著埃尘。一龛宝月仍供佛,数盏香醪可醉宾,峭壁首题冰雪句,愧无才调斗清新”。石鸿韶的诗,也分明是借用六祖黄梅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道出了六祖岩与六祖关系的奥秘。

  象州的六祖遗迹在文献典籍上也有反映。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以及清代象州旧志均记载:象州西山有六祖岩,岩前石壁刻有“六祖岩”三字,岩中有六祖圣像。《舆地纪胜》还有卢道者(六祖俗姓卢)在阳寿县(唐代象州旧县名)山中结庵,“修行勤苦,虎为之守庵”的记载。

  永福县的六祖遗迹亦见诸于文献资料及石刻文物。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广西通志》卷十三记载:“双瑞岩在州南八十里,形如伏狮,而岩在其口。乃六祖修炼之所。环山拱伏,岩内直入深数十丈,有石佛像为石乳凝结。”句中直接指明此岩洞是六祖曾经修炼的地方。清光绪八年的《永宁州志》,对双瑞岩内情景有这样的描述:“岩内有石昂起首者,宛然如龟;其叩之则鸣者,镗然如鼓。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县令黄昌世始闻之,撰文立石,题曰双瑞岩,谓龟与鼓也。龟鼓之间石乳凝结,若人箕踞状,后人因镂石于旁,榜曰六祖法身。”根据这则资料,可知早在南宋时,双瑞岩中就有关于六祖遗迹的题刻。永福旧志留下的写双瑞岩六祖遗迹的诗词甚多。清嘉庆年间,古田县(永福旧县名)评出“古田八景”,“六祖禅踪”为其中一景。当地举人、解元余绍先曾作《六祖禅踪》词传世。词中有“祖意西来谁领取,衣钵虚留”句。清道光年间任永宁知州的李重发,亦曾作诗《夜宿双瑞岩太和寺》,诗中有“古洞青萝没,残碑碧藓侵。西来衣钵在,往绩慢追寻”句,写的都是六祖西来,在永福双瑞岩中隐修的往事。

  永福双瑞岩原先有反映六祖遗迹的石刻文物多处。岩壁的“双瑞岩”三字石刻,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县令黄昌世所书。洞中石壁刻有榜书“六祖法身”四字,落款为:“宋绍兴六年丙辰秋月署静江古县黄昌世镌”。岩内还有黄昌世所撰双瑞岩碑记,宋代重修报身寺碑记、清代重修太和寺碑记,以及一些官员和文人的诗刻。

  双瑞岩内石质文物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尚保留完整。后来因各种原因惨遭破坏。“双瑞岩”三字被凿去,石龟、石鼓、“六祖法身”钟乳石不见踪影。岩中碑刻也大多丢失。现仅见岩前地上留有缺角碑刻一方,为清代《重修太和寺碑记》,碑文字迹模糊,但能够辨认出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六祖飞身于此,因营置寺而栖焉,闻六祖衣钵得之五祖……”反映了永福双瑞岩前太和寺乃六祖驻锡之处。另有一块刻于清嘉庆年间的残碑,藏于永福县文物管理所。其碑文仅见末尾部分若干文字,最后一句中有“无负祖师度世之宏愿,不亦洞天福地”。可以推断这则碑记写了六祖与双瑞岩的关系。碑文后附刻有本州清代举人、乾隆年间任江阴县令的刘新翰作的《题六祖禅踪》诗,诗中可见双瑞岩是六祖驻锡之地,六祖曾在此修行、说法。

  关于六祖在永福双瑞岩太和寺说法讲经的史事,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广西通志》,以及同期汪森编辑的《粤西丛载》亦有记载。

  广西象州县六祖岩与永福县双瑞岩发现的石刻文物以及文献记载表明,六祖确曾隐匿于这两处地方。这就说明,六祖之遗迹,广东和广西都有。而对比之下,广西的六祖遗迹,除旧志文献记载外,更有年代比较久远的石刻文物作为佐证。而广东怀集、四会、广宁三县市的六祖遗迹,却仅见于清代及民国的若干记载,而缺少了年代比较久远的石质文物佐证。因此,广西象州、永福两县的六祖遗迹,较之广东三县市的六祖遗迹,显得更为珍贵,更为可信,也更有说服力。

  基于禅宗六祖文化在珠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六祖在世界上尤其是东南亚、东亚佛教国家的重要影响,广东省非常重视弘扬六祖文化,以及对六祖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新兴国恩寺作为禅宗六祖的重要祖庭,早已打造成为禅文化旅游胜地。近年来,这三处地方轮流举办“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许多高僧大德、社会贤达、信众群体和八方游客。广东四会市作为六祖隐修地,除了重修和扩建原有的六祖天心禅寺外,另在贞山风景区新建成规模很大的六祖寺,对佛教界人士和游客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怀集县原有六祖禅院,规模较小,如今在六祖遗迹所在地的山脚下,动工建设规模较大的新六祖禅院。该县计划以新六祖禅院为中心,建成岭南著名的禅宗六祖文化旅游景区。

  有鉴于此,广西应关注、珍惜、保护好六祖文化资源。同时,应大力开发利用六祖文化资源。依托广西的六祖遗迹,打造广西的禅宗六祖文化旅游胜地。

  (本文配图由象州县提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