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文物研究所 作者:王金华 张金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概况

  广西左江流域的岩画是我国南方岩画的杰出代表,现已发现80余处岩画点,其中位于左江支流明江右岸陡崖上的宁明花山岩画,长约172m,高约50m,最高处距江面约80m,底部高出江面30m,面积约8000m2,现存人物、动物、器具等各种图像1900多个,是左江流域及至全国岩画最集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岩画群。岩画涂抹在自然崖壁岩体上,现存图像1900多个。根据考古断代和对覆盖画面的石钟乳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分析,岩画的年代上限为战国,下限为东汉,距今约2000年,为战国至汉代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涂绘。宁明花山岩画在世界岩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美学艺术、民族史研究、鉴赏教育等价值。

  上千年的自然营力和地质营力的作用,花山岩画存在崖壁岩体开裂变形、岩画岩体开裂、片状剥落、岩画色彩脱落减褪、水的侵蚀溶蚀破坏、钟乳石沉积覆盖壁画等病害,严重威胁岩画的安全存在和环境安全。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本文在吸取已有调查研究工作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勘察、研究、分析,主要针对花山岩画的渗水病害做出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2. 花山岩画的自然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花山地貌上属峰丛洼地地貌区。花山岩画位于花山陡崖峭壁岩体上,俯临左江支流明江,崖

  壁高差100m~250m,宽约200m,岩画崖壁下部呈负坡,对岩画有一定的遮护作用。

  2.2 地质构造

  花山断层是本区的控制性断层,花山岩画就涂绘在花山岩画断层崖壁岩体上。

  花山岩画整个立壁岩体内无断层发育,区内未见褶皱。层理裂隙面是花山岩画岩体的主要构造,为花山岩画水的渗流提供了条件。除此组层面裂隙外,花山岩画区主要发育有三组构造节理和各种形态的风化裂隙。

  2.3 地层岩性

  花山岩画崖壁岩体的岩性为中石炭系黄龙组(C2h)浅灰色~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生物碎屑微~泥晶灰岩夹中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化学成分以CaO为主,对水的作用反应敏感,在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溶蚀、钟乳石沉积等岩溶破坏。

  花山岩画区南侧侵入的岩浆岩脉,岩性为强蚀变的黑云母花岗斑岩。

  2.4 水文条件

  本区地下水主要有岩溶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2类。

  2.5 气候条件

花山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温暖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1242.2mm;多年平均气温19℃~2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0.8℃(1958年5月);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值为79%;全年以东风频率最大,东北风、西南风次之。风对岩画的影响有2个方面:(1)风夹杂泥沙的磨蚀作用;(2)将雨水吹落到岩画崖壁上,产生水的侵蚀破坏。

  3. 水害的特点及类型

  3.1 水害特点花山岩画存在的水害有以下特点:(1)对岩画有侵蚀破坏水害主要有2种:裂隙渗水——生成钟乳石(包括黑色水挂痕迹)对岩画的覆盖、掩埋;面流水——形成覆盖岩画的膜状钙质沉积(包括白色水挂痕迹);(2)渗水量很小:裂隙渗水和面流水水量较小,几乎很难见到流动的水流;(3)水害受地貌特征和构造控制,崖壁不同区域遭受水侵蚀破坏形式不同:岩画北侧区域以面流水的侵蚀为主,崖壁中部以裂隙渗水为主;(4)裂隙渗水受沉积层理裂隙控制;(5)花山岩画崖壁受水面积较大,水源途径较多。

  3.2 水害的类型

  花山岩画存在的水害主要有2种类型:(1)沿裂隙渗流的点滴状或线状渗水(2)沿崖壁漫流的面状渗水

  裂隙渗水:花山立壁中裂隙纵横交错,构成了立壁岩体的渗流网络通道。崖壁中主要发育1组缓倾角的层面裂隙和3组陡倾角的构造裂隙。层面裂隙产状为165º~190º∠16º~20º。层面裂隙延伸长度大,张开性好,表面张开度一般为0.5~2cm,最大可达6cm。层面裂隙是花山岩画崖壁中的主要结构面,也是岩体内部渗水的控制性渗流通道,岩画区的裂隙渗水以层面裂隙渗水为主。

  岩画崖壁发育有17条层面裂隙,每条层面裂隙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其中渗水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崖壁中部的6#、7#、8#层面裂隙区域,高程180~220m,这几条层面裂隙的张开性好;上部的1#~5#裂隙和其下部的9#~12#裂隙渗水很小,位于岩画区北段下部的13#、14#、15#、16#四条裂隙渗水也相对较弱。现岩画崖壁上有50多处渗水点,大部分沿层面裂隙出露渗流,少部分沿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的交汇处出露。

 崖壁面流水:花山岩画崖壁上存在3个受面流作用的区域。

  面流区域1——位于崖壁北段的中下部,受崖壁形态和山体地形控制。影响面积上小下大,呈直角L状。下宽50m,上宽25m,高130m,影响面积约5047m2。该区域的面状渗水主要是雨水沿坡体表面和崖壁漫流造成的,水流量主要受气候和降雨量控制。

  面流区域2——位于崖壁中段下部,呈长方形,宽20m,高65m,影响面积约1346m2。该区域的面状渗水量相对较小,肉眼很难观测到水流,水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附着在崖壁面上的水膜,使崖壁处于潮湿状态。

  面流区域3——位于崖壁中段的南侧,占据了上下整个崖壁,呈长条带状,宽约12m,高约150m,面积约1864m2。该区域的主要特征是崖壁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的石钟乳,下部发育有岩画区最大的石钟乳,由上至下的石钟乳成串悬挂。该区域出露1条近直立的构造裂隙,从上至下切穿10余条层面裂隙,上端形成溶蚀凹槽。

  崖壁漫流直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其特点是影响区域大,呈面状分布。

  4. 水对岩画造成的危害

  4.1 裂隙渗水的危害:

  裂隙渗水溶蚀作用,形成溶孔和溶蚀沟槽,破坏了岩画的整体美观,同时水对灰岩岩石的溶蚀、运移程中产生的CaCO3沉淀,形成各种规模、形态的石钟乳,这些石钟乳沉积在岩画上,就产生岩画的覆盖掩埋危害。裂隙渗水的部位都对应发育有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其规模与裂隙渗水的水量大小和持续时间有关。石钟乳发育生长受水流方向的控制。

  4.2 漫流渗水的危害:

  面流的直接危害是沿着面流的区域沉积留下钙质沉积物的痕迹,或在影响区域形成膜状钙质沉积。面流形成的钙质沉积,在岩画壁面上表现为条带状、现状、面状等形态白色、灰色、黑色的水痕,对岩画产生覆盖破坏。在面流区域1,大气降水形成钙质沉积破坏最严重。整个崖面分布了很多自上而下呈流动状的白色、灰色、黑色钙质沉积,覆盖了北端区域的岩画,对岩画造成严重损害。面流区域2的膜状钙质沉积中,含有一定量的泥质成分和砂粒。除膜状钙质沉积对岩画的覆盖破坏作用外,钙质膜在阳光的曝晒下开裂、起翘,诱发其下粘附的岩画发生破坏。在面流区域3,面状渗水与裂隙渗水共同作用,形成大规模的石钟乳。后期形成的钟乳石对岩画有覆盖破坏作用。

  5.渗水机理分析

  花山岩画的水害与地貌、构造迹线(沉积层理裂隙、断裂构造)和大气降水密切相关。

  5.1  裂隙渗水机理分析

  补给源:花山岩画崖壁岩体裂隙渗水的补给源有3个区域:后坡汇水区域;崖顶岩洞发育区域;北侧坡体平缓地貌区域。

  裂隙渗水机理:花山岩画区域汇水面积较大,但在花山岩画崖壁及其周边区域未发现泉水或地下水出露,花山岩画南侧与岩层交切的裸露的崖壁也未发现较大的渗水点,只存在较弱的裂隙渗水,说明花山岩画岩体的水大部分通过溶洞、裂隙、地下暗河排泄到明江。

  花山岩画崖壁岩体的裂隙渗水以层理裂隙渗水为主,水的运移、渗流受层理裂隙控制。

  ① 山体顶部的入渗区:花山立壁顶部的地貌为2个驼峰状的平台,总面积约4800m2。基岩裸露,由于水的溶蚀作用,花山顶部区域溶蚀裂隙、溶沟和落水洞等岩溶现象十分发育,为大气降水的入渗提供了条件。但花山岩壁上部区域及1-5#裂隙几乎没有裂隙水渗流,说明入渗的水流大部分沿层面裂隙往南流出区外,加上山顶大气降水的入渗面积有限,花山崖壁山顶的渗水对花山岩画崖壁裂隙渗水影响较小。

  ② 来自花山后部山体的渗水:花山岩画立壁山顶以东山坡入渗的雨水,位于地下分水岭的东侧,主要流向位于岩画崖壁南侧后部的洼地。洼地区域落水洞的排泄通道十分畅通,通过落水洞顺利将汇水区域的降水排泄掉,未形成长时间积水。山体后部区域及洼地的渗水对岩画崖壁没有影响。

  ③ 立壁北侧山坡入渗区:在立壁岩体中发育1组缓倾角的层面裂隙、3组近直立的构造裂隙以及风化裂隙。其中层面裂隙贯通性好,延伸长,贯穿整个立壁,是区内裂隙渗流的主要控制性通道,花山岩画立壁岩体渗水受面裂层面裂隙控制。岩画崖壁中发育的17条层隙均在北侧山坡表面露头。大气降水沿北侧山坡产生的地表面流,顺层面裂隙入渗进入岩体渗流网络。北侧山坡地形相对平缓,并覆盖有堆积物,也为大气降水的赋存和下渗提供了条件。北侧山坡的渗水是花山岩画崖壁裂隙渗水的主要水源。

  6. 水害治理对策

  治理工程的设计思想:花山岩画的水害治理工程设计思路和原则应抓住重点,分期实施,首先解决主要的病害及主要病害的主要渗水源、主要渗水途径。本次水害治理工程设计为第一期工程,根据第一期治水工程的效果,再行决策是否实施第二期治水及如何治水。

  水害治理工程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解决由于崖壁岩体地貌产生的面流水害和6#层理裂隙以上(岩画以上)的裂隙渗水、面流;封堵主要的渗水补给源区域的水流补给,截断渗流途经。

  主要工程措施是修建2条截水、排水功能的排水沟截断流向岩画崖壁的面流水和裂隙水;对主要渗流区域——北侧坡体的各类裂隙进行灌浆、封堵工程。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