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1日 来源:巴马县行政综合执法局 作者:陆 瑜 陈莹峰 黄大立 李 帅 罗光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政府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山青水秀龙游凤舞,雨顺风调马跃人欢;春来大地微风吹绿柳,喜进善家笑脸接祥龙。龙抬头,好天气,好兆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月二来龙抬头,幸福生活没尽头,天天开心无忧愁,全家和睦暖心头,浪漫爱情到白头,喜事乐事不断头,看完短信不回是猪头。

  (陆 瑜 陈莹峰 黄大立 李 帅 罗光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