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长寿乡采访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超过100岁的老人。做案头准备的时候,我看见这样一个细节:广西巴马一位名叫陈妈乱的老人活了110岁,她用的棺材是后人们为她准备的第6副,因为当地习俗是老人过了60就开始预备棺材,可是前5副棺材要么被虫蛀坏,要么被先走的晚辈借用,等到老人去世,用的已经是第6副棺材了。掩卷之余,不免遐思,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些老人如此长寿呢?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太过特别?是他们的基因与众不同?还是他们有什么长寿的秘诀?
我今年31岁了,如果我生活在1949年,也就离死不远了,那时候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是35岁。这个数听起来恐怖,可是我如果活在汉朝,9年前就该变死鬼了,因为起汉武帝时代的人口预期寿命是22岁。如今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是72岁。到巴马以后,我在一个叫德追的屯子邂逅了几位妇女,寒暄几句家常以后我随口问道:你们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其中的一个笑笑说:8、90岁吧。另外几个也点着头说:差不多吧。我追问道:为什么呢?几个人互相看看,笑了起来,她们说:反正我们这里都是活这么大年纪的。在以百岁老人众多而著称的巴马县,预计自己活8、90岁,这答案算得上谦虚和低调。来之前的种种疑问在这一刻被最大限度地强化了,无数的问号纠结在心中:在历史的无垠的长河里,长生不老的梦想近乎人类永恒的追求,人不能长寿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疾病,比如意外伤害,那么,长寿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吗?
人不是活在真空里的,长寿的人与我们分享着同一个星球。但是有些地区的人口寿命普遍长一些,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也是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教授卢云亭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亲身体验。1997年卢教授本来计划去广西巴马做规划研究工作,但是临行前发现自己身上长了一片片的紫红色斑块,他推迟了行程,去协和等大医院辗转求医,除了被诊断为“紫癜”外,药物对症状没有任何效果。卢教授满怀狐疑地留在家中休养了两三个月,后来却不过巴马人的再三邀请,卢教授还是去了巴马。没想到,到巴马的第三天,所有的斑块全部不治而愈了。
卢教授不是唯一一个得益于巴马的外地人。在巴马的各乡镇菜场,都会看见一些提着袋子买菜,可是装束明明是外地游客的人。听口音,有广东的,北京的,还有赵本山式的东北口音。黑龙江来的65岁的李阿姨告诉我们:“我来了俩月了,以前有高血压,来了半个月以后就不吃降压药了。”她卷起裤腿,按按胫骨:“以前我这里一按一个坑,现在你看,基本正常了。”76岁的杨阿姨看上去顶多60出头,她是和几个老伙伴一起来的,她说巴马“空气好,水好,晚上睡觉睡得香。”问她打算什么时候回去,她说不一定:“现在路修好啦,南宁过来才三个多小时,随时可以回去,也可以随时再来。”她放低声音神秘地说:“要不是想念我孙子,不回去也行的!”
巴马23.88万人口中,100岁以上的老人有74人,百岁长寿老人的比例达到30.98/10万,这个数字是世界罕见的。在巴盘村的一条主要道路两边,200米的距离内,我就见到4户人家的5个百岁老人。那么外地人搬去长寿村也可以长寿么?我向巴马长寿研究所陈进超所长提出了这个问题,陈所长说:“我不认为环境就是万能药,现在谁也不能够说巴马包制百病,最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良好的环境会对某些疾病和身体不适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在坡月村的一家专门接待外地老人的公寓大厅里看到,墙上有一个作息时间表:早上去百魔洞打水、吸氧,下午自由活动。公寓的老板向我解释:百魔洞里的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多呼吸这样的空气有益健康。陈进超所长也认同这个说法:“巴马地区经常有雷雨天气,加上这里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也是高原气候与海洋气候的交汇区,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造就了巴马得天独厚的小气候区,冬暖夏凉。这样的气候使得巴马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5000~20000个,百魔洞这样的地方更高,甚至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60000个。”——可以作为参照的数据是:按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标准,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500个就是清新空气。北京大街上的空气负离子含量是200~300个,室内只有40~50个。巴马的空气比北京清新25~200倍。
除了空气,巴马的水也特别好。这里的水是弱碱性,最适合人的需要。而产生这样的水与巴马的地质特点有关。巴马属于喀斯特地貌区,泉水河水多为岩溶水,带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巴马地区的红外线充足,还有原生态未受干扰的地磁作用。一系列的环境因素使得巴马看上去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所在了。
然而巴马只有一个。新的问题随即出现了:巴马虽然百岁老人众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100岁以上。除了巴马还有别的长寿地区,它们或许不具备巴马那样杰出的地理条件,却一样孕育了众多的百岁老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环境是唯一的因素吗?
2007年,一次人口统计让河南夏邑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竟然有这样多的百岁老人:总人口113.8万人的夏邑,百岁以上老人有120人,百岁老人比例为10万分之10.5,远远超过了中国老年学学会规定的10万分之7。
中国的长寿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沿江河流域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澜沧江流域。河南夏邑属于黄河流域,在中国的长寿区中,这是至少在环境上显得非常独特的一个。和广西巴马比起来,夏邑的自然环境全然不同。巴马是山区,夏邑却是标准意义上的平原。夏邑长寿养生文化研究会的孙作军主任在电话里这样提醒我:“到了夏邑,你可就看不见山啦!”的确,这个地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界处的县城,无论向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马平川,有着典型的北方农村的疏朗景象。
巴马是热带和亚热带分界区,夏邑却是温带气候。虽然只是农历八月底,夏邑已经很冷了。从巴马出发时我还穿着T恤,下午到了郑州,出机场时我已加上了长袖衬衣和一件冲锋衣,而同机的很多南方人显然没有这样的准备,一个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孙作军主任说:“咱们夏邑的气候是非常典型的四季分明,和农历上的节气十分吻合,夏天就是夏天,秋天就是秋天。因为中国人用的农历就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编制的。比如立秋吧,今年的立秋是下午,那么夏邑在这一天上午还很热,到了下午就会转凉,和农历上的时辰分毫不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五一老师说:中国的长寿区是以县人口大于10万人、每10万人中有2位及以上百岁老人为标准划定的。全国百岁老人2/10万的县域分布图与相关环境要素的相叠加,再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我国长寿区的分布特征。基本上,这些长寿区域以西南部为多。尤其是广西,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都是全国长寿人口最为密集、比例最大的省份,即使以全区人口为基数,其长寿老人比例仍然能够达到国际公认的长寿地区标准,是当之无愧的“长寿区”。其次就是海南、广东和新疆等地,全省区的百岁老人比例均超过了1/10万。而中国的东北地区则是长寿“盲区”,东三省的百岁老人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一半以上。
为什么西南地区的长寿老人要远远多于东北地区呢?从气候条件来说,中国的长寿区主要分布在中南亚热带、热带边缘和新疆的暖温带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海拔高度适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气候凉爽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为人类造就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益健康,利于长寿,这是很好理解的。
可是新疆呢?新疆和田也是长寿区,这里不但夏有酷暑,冬有严寒,而且干旱少雨,多风沙,又被昆仑山和沙漠所包围,虽然长寿区内小环境还是算得上“绿洲”,地表水充足,树木众多,但是毕竟常有扬沙天气,和我们通常理解的田园风光迥异。
2008年10月6日在江苏如皋揭晓的“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中,分列男女最年长寿星的都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人。男寿星是喀什的萨迪克·萨伍提,今年121岁。女寿星是乌鲁木齐的买合甫·孜汗,今年118岁。
巴马的瑶族和壮族在出生时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辰八字,这和汉文化的传统习俗是一致的,都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来命名出生时的年、月、日和时辰。两个同样都为“甲子”年出生的人,要不就是同年的,要不就要相差60岁甚至60的倍数。因此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无论档案、户口如何更迭,只要记住自己的八字,甚至只要记得出生那一年的天干地支,就决不会把年龄算错。但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没有这样严谨的纪年方法。中国老年学学会养老与护理专业委员会的原野主任告诉我们,在新疆做人口普查的时候,很多人的年纪都是自己随口报的,这很难保证年纪的确切性。“比如有的老人说他是大羊生小羊时出生的。可是大羊年年都在生小羊,究竟是哪一年呢?没办法确认。”
王五一老师的长寿区图,是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10万的百岁老人比例做出来的。中国老年学学会认证的长寿乡,标准为7/10万,目前经过认定的地方有湖南麻阳、广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钟祥、广东三水、河南夏邑、江苏如皋和四川都江堰。——世界上其实缺乏统一的长寿区标准,而公认的长寿国度日本,其长寿老人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域分布。
那么,如果把老年学学会认定的长寿乡和王五一老师的长寿区地图叠加起来,就会发现问题:新疆的“长寿区”面积巨大,但是没有长寿乡,尽管有个“拉依苏村”——但是,村这种单位又太小。新疆到底能不能算一个长寿地区,这的确是让专家们都觉得头疼的问题。
如果数据真的有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还原真正的长寿区域分布。如果只按照比例来计算,那么中国应该有3万名百岁老人,他们在哪里呢?
有一定能长寿的生活方式吗?
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宣布的那样: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剩下的60%都取决于自己。通常人们认为,“取决于自己”的那部分,就是指的生活方式。
作为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我们几乎随时随地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所制造的各种废气与污染之中。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不得已的应酬、严重缺乏的睡眠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生活状态,如果听说谁在晚上10点就关机睡觉了,就会大惊小怪地说:啊!他怎么睡得着?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论调:“都说肉吃多了不好,可是我宁肯随心所欲吃够50年,也不想青菜豆腐活100岁。”只是,放纵口腹之欲的后果,是年纪轻轻就患上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三高”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有个朋友诗意地说“有人以营养和健康的名义,不解美食的风情”,我倒觉得他是“以欣赏美食的名义糟蹋健康” 。果然,该朋友前几日被查出有心血管疾病,顿时不敢再进油荤,改吃他以前认为“嘴里淡出鸟来”的素菜了。
2008年9月在中国老年学学会于广西永福召开的“长寿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各地的老年学研究专家和养生爱好者们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我从静悄悄的“长寿与经济社会发展”小组溜出来,推开“长寿与生活方式”小组讨论的会议室大门。没想到,这里竟然热闹得像早晨的公园。来自大连的郭振礼老先生正在带领大家一起做简单的自我按摩。在随后的总结交流环节,郭先生特别强调说: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养生。《黄帝内经》里提出根据阴阳四时变化安排相应的生活起居,如果能够一一遵照执行,对顺应天时、康健身体,是很有裨益的。
湖南长沙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朱志明老先生,结合自1958年以来进行的前后3次9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调查,以及追踪16年以上的纵向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健康长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寿经验的集中点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坚持活动,处世乐观,生活规律,营养适中,戒烟少酒,讲究卫生。”
2005年2月25日的《环球时报》报导说:“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最近提供的数据,俄罗斯男性现在的平均寿命是58.6岁,而女性为73岁……三分之而的俄罗斯男性死亡是处于醉酒状态——淹死在酒缸里的人比淹死在水里的还要多。”女性比男性的平均寿命高出14岁多,而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男人酗酒的恶习。这样的案例正可以说明: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延年益寿的法宝。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出了更具体的数据支撑这个观点: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
然而,作为一个较真的人,我不禁要问,上述数据中的另一半是怎么回事呢?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完全杜绝疾病的发生,如果这个还比较好理解的话,那么那些生活方式不健康却仍然长寿的人又说明了什么呢?虽然这些人在长寿老人的群体里并不占多数,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他们健康长寿的事实。经常被又抽烟又好肉的人们拉出来当榜样的著名人物有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从艰苦的岁月中走出来,生活习惯是人所共知的不健康,任何时候烟不离手,毛主席还嗜好吃辣,吃红烧肉,熬夜。可是他们都活到比较高寿的年纪。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毛与邓长寿的理由是他们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享受了最好的医疗保健。那么,在我所接触到的百岁老人当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有的老人家性格急噪,有的老人家每天看电视到夜里十一、二点。河南夏邑的张德云老太太,爱好吃糟鱼,尤其要喝酒,每天要喝不少于3两的白酒。她已经106岁了,却不痴呆不糊涂,还能够生活自理。按道理糟鱼一类腌制的食品都不利于健康,但是老太太吃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不适。
唯一能够成为共同特点的就是:适量的运动。无论毛邓,还是长寿区的百岁老人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生都不曾停止劳动或运动。难怪巴马的陈进超所长说:“我要奉劝各位:养生要趁早,最好从儿童时代就开始。长寿没有秘密,你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抽(烟)就抽(烟),但要自身条件允许,不过分、不过量,你的生命就握在这些食物的分与量中。”看来,“分”与“量”才是关键所在,而这个分量究竟是多少,也是因人而异的。
吃什么才能长寿?
在长寿研究中,饮食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寿星们的饮食之道究竟可不可以复制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中科院地理所的王五一老师告诉我,在长寿区的主要食物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都比较高。硒是一种抗衰老的元素,而食物中同时还含有其它的与生命有关的微量元素,比如锌和锰。我们通过对比各长寿区老人的饮食习惯,会发现有些食物反复出现在食谱中。比如玉米、红薯、豆类,以及各种蔬菜。尤其是玉米,无论是遥远的新疆,还是北方的河南,无论是四川、湖南、湖北,还是南方的广西,玉米都是老人们食谱里的常客。
其实对于很多生活在农村的老寿星们来说,吃什么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吃多少才是自己的决定。按现代医学理论,人体每天需要热能在2400大卡以上才能正常生存,然而巴马长寿老人大多在每天1400~1900大卡之间,远低于“现代标准”。即使家境允许,老人们也不会吃得太饱,好吃的不好吃的,就吃那么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不吃的呢?原野主任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给老人发放的问卷调查中,吃什么的都有,惟独有一样东西没有人吃。”我们好奇地猜了一圈,都没有猜中,最后原主任说:“是茄子。”茄子?!原主任很肯定地说:“没错儿,是茄子。这真的很奇怪。我们也和一些老人交流过,为什么不吃茄子?但是没有原因,不为什么,就是不吃,也不是很刻意地拒绝吃,反正平时吃的东西里偏偏就没有茄子。”这项调查在不同的长寿区进行,调查问卷数千份,但是所有的问卷上,茄子那一栏无一例外都空着。不知道从现在开始不吃茄子还来不来得及,不过但凡长寿的结论都或多或少有悖论出现,如果是能尽快发现一位热爱吃茄子的百岁老人,那么茄子之谜就可以彻底被搁置起来了。
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利还是弊?
从远古到现在,大的层面上看去,人类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地提高,这似乎可以证明经济水平与人口寿命是成正比的。但是,中科院地理所的报告指出:中国百岁老人比例的空间重心与人均GDP重心的位置偏离较远,这也就是说,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并不是大多数长寿区存在的绝对必要条件。更有专家直言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比较长寿的地区都不是经济与科技的发达之地,这从很多寿星都是文盲也可以得到证实。
但是,——又一个“但是”,——地理所的报告同时也指出:全国百岁老人的比例从1990年的0.59人/1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44人/10万人,各个省区长寿老人的比例也得到整体提升,这说明经济发展对长寿水平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否定之否定。长寿像一个环环相扣的谜题,至少把试图通过经济水平来诠释长寿秘密的路给彻底否定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访问过的几位百岁老奶奶,她们有的出身富贵人家却一生清贫,老来生活虽然安定,却也谈不上富足;有的年轻时候特别受苦,甚至要过饭,逃过荒,但是儿女出息了,也给她带来晚年的富裕生活。如果不看她们的穿着,只看着她们的脸,恐怕没有办法分辨她们的家境。在自然衰老的容颜面前,在无情的岁月雕刻之下,之前那一百年的贫富已无从分别。
长寿可以遗传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寿地区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四川的彭山拥有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老寿星——彭祖,这位老先生号称活了800岁,不过根据专家的考证,他是以60天为一年的,即便这样,换算下来他也活了130多岁,是当之无愧的长寿者。彭山成为长寿区和彭祖一脉的遗传基因有无关联呢?
彭祖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或许还不足为凭,那么重庆万州的一项调查显示,长寿有明显的沿家族传递的特点。在被调查的105名90岁以上老人中,有48人的父辈活到“古稀之年”以上。湖北钟祥自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间对33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发现有确切家族遗传关系的占64%,其中有3户姐弟长寿的。河南夏邑发现一本司姓族谱,根据族谱记载,自南宋始的司姓1到11世先祖,其平均年龄达到了86岁,其中90岁以上的3人,百岁以上的2人。这也是长寿能够遗传的有力证据。
广西巴马地区在历史上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遗传背景均一,一般在族群内婚配,外来移民混血较少,所以是研究长寿遗传基因的理想之地。由广西江滨医院组织的遗传学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显示:长寿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其实,早在1934年就有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寿群体具有明显的“祖先长寿表型”,但是究竟是哪一些基因影响着寿命,目前还没有定论。
在江滨医院的调查中,还得出了一个与遗传无关的有趣结果,那就是女性末次妊娠年龄和生育子女人数与长寿有强相关性。也就是说,女性生孩子越多、末次生育年龄越大的,越有可能长寿。专家们给出的解释是,这一现象有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性激素的停留时间长短有关。而我冒昧地从生存法则的角度揣测一下,这或许与人类想更多更好地留下自己的后代有关吧!只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女性已经不再能受益于这一结果了。
女人为什么更长寿?
女人的寿命长于男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百岁以上老人当中,女性的数量也占绝对多数。在我拜访过的十多位百岁老人中,男的只有一位,而且陪同我的当地人很遗憾地说:上半年去世的百岁老人里,大多都是男的。言下之意是现在男女比例更加悬殊了。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长寿?按老子的理论,应该是“柔弱胜刚强”。因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女人虽然柔弱,但是“弱者道之用”,弱是万物生发之始。
这和孔子所说“仁者寿”是一个道理。“仁”者,历来被解释为“仁慈”,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仁”有生发之意,一切生物的种子都称之为“仁”,如桃仁、杏仁、芝麻仁等等。“仁”还有知觉之意,这一用法目前还保留在中医的古籍里,如当肢体失去对痛痒的感知作用时,中医称之为“不仁”。女人孕育生命,女人敏感柔顺,女人比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质、生活的实质,女人比男人更热爱生活、重视家庭。这些是女人比较长寿的哲学依据。
看来,俗话说的“女大三抱金砖”还很有现实意义,说不定这就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呢。不知道女人比男人长寿的现实能否撼动人们的婚恋观?一直以来男大女小是顺理成章的夫妻搭配,现在女大男小虽然也不少见了,但是年龄差距比起男大女小组合来,还是小很多。我经常听到适婚年龄的男同胞们声称“坚决不找比自己大的”,与此同时,身边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又大把大把的。如果观念能够稍作调整,夫妻携手的时间恐怕能长上很多年,而那些随处可见的孤单老太也会减少许多吧。
不过,即使是女人比男人长寿这样确凿的事实,仍然有例外。2000年时,孟加拉国的男性预期寿命是55岁,女性预期寿命只有53岁。其它几个情况类似的国家多半都存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以及婴儿死亡率较高的现象。
古老的养生文化过时了吗?
湖北钟祥长寿乡很为自己的长寿文化而骄傲,南北朝时期这个县就叫“长寿县”,历代有关长寿人士的记载也比比皆是。同样,广西永福长寿乡的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两处“福”、“寿”石刻,河南夏邑更是搬出孔子故里的荣誉,号称儒家的孝道文化在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润泽着这片土地。
的确,这些长寿乡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却都有共同的长寿现象,在科学尚且无法解释的领域,文化的旗帜便高高地飘扬起来。
事实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养生文化传统的国度。儒家一贯提倡重视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道家把养生延年当作修炼的终极目的孜孜以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更是养生思想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在休养精神、顺应自然、注意饮食起居和锻炼身体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主张。
现代人的性观念比古人开放得多,但是一时的快乐放纵背后可能埋藏着祸根。《黄帝内经》直接把伤害健康的矛头指向了过度的性生活。其开篇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就说到为什么人会半百而衰的原因:“……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说明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明白适欲的道理。广西巴马多长寿老人也与其“三晚”风俗有关:晚恋、晚婚、晚育。新婚之夜不同房,新娘婚后常住娘家,只有过年过节才团圆,妻子怀孕后到了要生的时候才到夫家落脚长住,但与丈夫分床而眠。看来,那种纵情声色的人生态度已经过时了,真正的时尚是回归传统,做一个从一而终的忠诚丈夫、贤德妻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长寿?
长寿科学其实是一门相对比较寂寞的学科。也许是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大愿意去想老了以后怎么办,但是更多的原因是科学家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当中当然希望更多更快地产生成果,而长寿研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所结果。
在参加长寿论坛的时候,我发现与会人员大多是中年以上,老年工作还是老年人在做,这就是现状。另一个现状是,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这10年来更是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
一方面,我们在呼吁社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老年人身上,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医疗制度,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鼓励老年人加强养生保健意识,拥有健康的晚年生活,这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最大的福音。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随着老年人口的越来越多,退休的年龄是不是要适量放宽?可是放宽的同时,大量年轻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会不会愈演愈烈?有没有可能在老有所养的问题上拓宽思路,把养老问题社会化,一边解决中年人的负担,一边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
从长寿乡采访回来,就我个人而言,对于生命的长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的奶奶85岁了,她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是衰老还是不可抗拒地夺走了她的记忆力和生活自理的能力。我时常看到她坐在大门口,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那时候我就想,我不要活到这么老,我不要这样空洞的日子,日复一日的,时光仿佛停顿下来,生活还有什么意义?长寿乡的百岁老人们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他们当中有能够穿针引线赛过年轻人的,有98岁还长出了新牙的。河南夏邑102岁的王张氏,今年夏天在子女们的陪伴下,飞越关山,前往香港、澳门旅游,空姐们纷纷与她合影留念,因为自航空公司成立以来,“还没有搭载过如此高龄的老人呢!”老人陪我看像册的时候一直攥着我的手,开心地笑着。她的手柔软而温暖,一点都不像102岁的老人,我忍不住对老人的儿子说:像她这样活到100多岁,才是真的幸福!
我以前以为90岁的老人能自己做饭是奇迹,现在我相信哪怕活到120岁也是有可能生活自理的。有人说死亡是人类的终极恐惧,而生命的延长就是对死亡和恐惧的抵抗。活的越长,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悲伤越小,所以古人有“喜丧”一说。能够安详地老死家中,应该是人一生所能经历的最后以及最完美的幸福。
结语
人生如牌局,每个人手上的牌分别代表了环境、家境、性格、性别、生活方式、遗传基因等等。有的人拿一手好牌却早早出局,有的人运用智慧外加运气所以笑到了最后。先天的因素、外在的因素虽然不能改变,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却可以点石成金。在张扬个性的当下,长生不老或许不再是个时髦的志向,人们更注重生命的内涵和张力,愿意让有限的人生当中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精彩。是的,长寿可以不是人生的目标,但是健康地活着绝对是值得尝试的,这或许是百岁老人们给我们最好的启迪。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明壮族仙(天)琴艺术
 仙琴是宁明县壮族人使用的一种弹拨类乐器, 弹仙琴,在宁明叫“唱仙”、“做仙”, 壮语称为“鼎叮”,是一种流传于宁明县各乡镇的民间传统习俗,寓意求神保佑平安,消灾除害,预兆丰年,现今已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俗文化活动。 【详细】
广西融水:多彩民俗庆脱贫迎新年(组图)
当日是2021年元旦,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办“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活动,10多堂芦笙队1000多名苗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吹芦笙、踩堂、跳苗舞,庆祝脱贫,欢度元旦。为1月1 【详细】
广西罗城:欢庆依饭节
11月8日,在广西罗城民族文化广场,仫佬族同胞舞动草龙参加民俗巡游(图1)。 当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行电商大集暨第四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各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仫佬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