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融安县长安镇的骑楼有着悠久历史。
图二:鹿寨县中渡镇中渡老街清末民初古朴典雅的壮族特色民居。
图三:柳城知青城内的民居。
图四:柳江县三都镇民居。
图五:富有特色的三江侗族的风雨桥。
图六:侗寨的吊脚楼。
图七:苗家村落。日报记者董明摄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的建筑物都历经发展演变,从古至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其民族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日前记者从市规划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了《柳州市传统建筑元素专题研究》和《柳州市民居建筑整理与规划设计》,深入挖掘民族建筑内涵,充分研究、保护和运用我市的传统建筑元素。市规划部门的规划专家介绍,我市传统建筑分为地域民族建筑、中原汉族建筑、客家文化建筑、外来文化建筑、其他文化建筑这几种,其中地域性民族建筑最能体现我市传统文化及建筑特色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壮、侗、苗、瑶四个。
龙城的这些民族建筑虽各有风格,但共同点都体现出家的氛围与浓浓的乡愁。
走进村寨观民居回味乡愁
●壮族民居。壮族木楼民居为上面住人,下面圈养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有“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之美。
壮族的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致,工艺颇高。
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间,一幢五七间,以至一幢九间;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
●侗族民居。侗族是一个聚族而居、以水稻耕作和人工营林业为主要生计的民族。在其聚居地的选择中,遵循的首要原则是依山傍水。无论同族村寨或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寨,村寨建筑群体布局与外部空间构成上最大的特色是以鼓楼(聚集议事及娱乐的场所)为中心,鼓楼附近是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紧紧地周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是寨门、凉亭、风雨桥。这既适应侗族的民族生活习俗,也反映了能歌善舞、以“侗族大歌”著称的民族文化传统。
侗族的干栏式建筑,在建筑形式上,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可分为高脚楼、矮脚楼、吊脚楼和平地楼四类。
每户干栏式建筑以三层居多,与壮、瑶、苗等少数民族一样按竖向划分功能区:底层架空层一部分或全部围合为畜圈、农具肥料库房,二层住人,三层主要做粮食存放、风干等用途。
●苗族民居。苗族人喜欢聚族而居,每个村落大小不一,村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由于居住人口不一,所以村落有大有小,像一个个小“组团”一样散落在山间。
每个村落大体布局基本相同,大都建在向阳的山坡上,也有少数背山而建与环山而建又或是建在两座山之间。但无论是哪种,村落的选址都与自然环境融合得很好,并且腾出有限面积的平地用来种植农作物等。建在山坡上的村落,层层叠叠,当你走到山底之时,抬头望去,整个村落犹如在仙境一般。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层叠而上。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成圈,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一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大坑,冬天就在这里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扇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背靠栏杆,称“美人靠”。
●瑶族民居。瑶族聚落的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一般村里由一条或者两条主要干道衍生出多条次要干道,次要干道再衍生出巷道;在道路的节点上多布有姓氏门楼、风雨桥,形成聚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瑶寨中空间的组织,一般是结合地形、地貌特征自发形成。建筑之间留有空隙并作为通道,随着建筑的增加,建筑沿着通道延伸开来,就围合成街巷,构成了主次分明、纵横有序的线型空间。
瑶寨空间从出入口开始依次为:瑶寨出入口(公共空间)—街巷、广场、戏台等(半公共空间)—房前晒坪、檐廊等(半私密空间)—住宅内部空间(私密空间)。
瑶民居住房屋的样式,大致可分为围篱式、砖瓦式、泥瓦式、干栏式四种类型,屋顶均为“人”字型。房屋的坐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坐西向东或坐北向南的居多,少数坐东向西或坐南向北。
日报记者江宏坤练冰整理走进村寨观民居回味乡愁铭记乡愁
柳州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同时又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文化融合了历史、民族、工业、山水等元素,内涵丰富,同时也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
“作为文化部门,我们当然要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我们这块优秀地域文化的责任,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大力保护与光大地域文化遗产、努力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柳州地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柳州的文化广博,五万多年前柳江人和白莲洞人在这里刻下的史前文化,建城2100多年积淀的城市文化,唐代柳宗元“为官一方”留下的历史文化,48个民族世代聚居交汇而成的民族文化,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文化,广受赞誉的《白莲》《八桂大歌》等舞台文化,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以李宁、谢赛克、江钰源、朱芳雨等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以“柳江之夏”“刘三姐大舞台”“百村百戏”“侗不离酸”等为代表的群众文化,以三江 程阳桥、侗寨、侗族鼓楼的独特建筑风格而扬名的民俗文化,共同汇聚成了现在的柳州。他说:“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市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最‘表象 ’的体现。
但是,目前保护工作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经费的投入是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的经费得不到保障,涉及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发掘、培育和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难发挥文化应有的宏观调控、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规划保护只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保护的一个方面,铭记乡愁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任重而道远。”市规划协会秘书长黄振亚认为,民族传统建筑光靠本地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市历史建筑保护队伍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借助“外脑”推动本地“造血”。目前,我市规划部门为更好地提高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经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借助“外脑”,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和思路进行梳理,进行本地“造血”,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人员。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在桂招录290人
10月14日,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201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近日公布,教育部下达博士生计划1000人(不分配到省),硕士生招生计划4000人,其中广西290人。 【详细】
柳州市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源头。记者近日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 、测土配方施肥 、水肥一体化 、有机肥堆沤还田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截至目前,创建了55个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和225个示范点,推广面积达38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6%。 【详细】
柳州市农业部门积极推进技术转化深挖内在潜能促进增效增收
喷灌 、滴灌 、渗灌……在我市的田园中,类似于这样的农业高新技术已经逐步推广开来。近年来,我市以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涉农企业、合作社等为主要载体,转化和利用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深入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潜力。 【详细】
吴炜任中共柳州市委副书记 杜伟不再担任
自治区党委近日批准,吴炜同志任中共柳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杜伟同志中共柳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 【详细】
柳州市:2015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开幕
在举国上下共庆新中国成立66周年之际,碧如玉带的柳江河畔人流如织。昨天上午,2015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在金沙角观瀑广场开幕。 “2015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开幕!”市委书记郑俊康宣布水上狂欢节开幕后,系列表演相继登场。市长肖文荪在致辞时说,山因水而秀美,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