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陶彩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雨帽村的老人编织雨帽很熟练。

 

  

  孩子将雨帽戴在老人头上。

 

  

  村民们尝试编出新款雨帽。

  品味乡愁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委,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雨帽村”——砧板寨自然村,村里大多数人都会做传统竹编斗笠。几百年来,雨帽村出产的斗笠做工精细,美观耐用,销往我区及湖南等省区乡村。

  在平乐县,人们习惯把竹编斗笠称为雨帽。从古至今,雨帽村的村民们一直秉承着质量为本的祖训。做出一顶结实耐用的雨帽,需要砍竹、剖竹、细篾、编织、剪帽沿、绞帽沿、垫防水纸和放棕叶、刷油漆、晒帽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更不能偷工减料。

  4月13日,记者来到砧板寨村,恰好遇到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分工有序地制作雨帽。只见一根根毛竹被对半剖开,随后继续细剖成一条条狭长的竹篾。之后,老人们利用木头做的笠胎模型开始编织雨帽。

  用竹篾编织雨帽的过程类似于织布,也是经纬交织原理。老人们从雨帽的顶部开始,向五个不同方向交错编织,雨帽的洞眼也呈五边形。随着一双双巧手的梳理和拨弄,篾片在粗糙的指间化成“绕指柔”,雨帽半成品逐渐展现。一顶精巧的雨帽分为三层,上下两层是竹篾编成的镂空帽,上层镂空帽需要用75根竹篾织出590个洞。镂空层中间,则是垫上棕叶、夹上防水纸防雨遮阳。

  60岁的村民莫再德仍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制作雨帽的盛景。“每户人家杂物房里,做雨帽的工具比农具还多,老人小孩都会做。”当时,每顶雨帽能卖3毛8分钱,而一个鸡蛋只卖3分钱,每户村民一年都可以做上千顶雨帽,能赚几百元,在农村已经算收入可观。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农业逐渐盛行,加之新型雨具纷纷出现,雨帽的市场需求也渐渐减少。如今,市场上一个雨帽批发价大约12元,除去成本只能赚6元左右,买的人也不多。“做雨帽工序多,挣钱又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村民谭益友说,他最担心这门手艺和老人们一起“老”去,最终失传。

  为了留住雨帽村这门传统手工艺,从去年开始,老埠村第一书记唐莉积极为雨帽村的雨帽寻找更广阔的出路。她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利用空余时间,跟在老辈后面学习编雨帽技艺;同时,帮助村民联系商家,打开雨帽销路。她还鼓励村民技术创新,编出圆顶、方顶、鸭舌帽状等更多新款雨帽,使其成为特色旅游产品。下一步,她准备借助电商平台,让雨帽村的产品走得更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薇璞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