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2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景碧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盖了膜的草莓种植田。目前大圩的草莓种植已达1500亩.

  从每年的12月初开始到次年5、6月,去大圩摘草莓,成为桂林市民生活中常见的一项休闲活动。这里的草莓种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面临什么问题?2月24日,记者在灵川县大圩镇通过走访,倾听草莓种植背后的故事

  “高摊水果”草莓的外观、口感、价钱都让秦七四为之震撼,它竟然就产自邻村江洲村

  1978年高中毕业后,17岁的秦七四回到家乡灵川大圩村委上街村务农。上街村位于大圩镇上,人均只有七分田,人多地少,镇上的人除了种水稻提供一些口粮外,其它的地都用来种长茄、生菜等,村民将菜卖到大圩街上或者桂林市区,赚钱补贴家用。

1998年3月,秦七四和9岁的女儿在草莓地里。如今17年过去了,女儿已大学毕业,秦七四也年过五旬。(翻拍图片)

  1997年前后,秦七四已经三十好几,是两个小孩的父亲,家庭经济窘迫,很多时候,连给小孩报名读书的钱都没有,只能在圩上或者桂林打点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加上那个时候要交农业税,各种费用,“三提五统”,常常让秦七四感到力不从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政府从上到下都提倡农业产业化,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到底如何搞活?如何发展?成了许多村民面临的问题。

  1997年春节前后,秦七四和村里的同伴一起把蔬菜运到市里面的秀峰区乐群菜市贩卖,期间,他见到了一种“高摊水果”(当地话,指摆放得高,卖价贵,稀有少见的水果),价格每斤8元,而当时普通的蔬菜和水果每斤售价不过几毛钱。

  “红红的果实,带着绿叶儿,像小桃子一般可爱。尝在口里,满口的清香多汁。无论是从外表还是从口感来说,都让人难忘。”那是秦七四第一次见到草莓。当时这是一种极为稀罕的水果。无论是它的外观、口感,还是价钱,都深深地让这位青年为之震撼。

  时至今日,已经54岁的秦七四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草莓时,这种水果留给他的美好记忆。不过那时他还未意识到,就是这种小小的可爱的水果,不仅改变了他和家庭的命运,而且改变了整个上街村以及周边村落,以后更成为灵川县大圩镇的一张名片。

大圩农民在采摘成熟的草莓

  高中毕业的秦七四,在大圩村算是个“知识分子”。他有个特点:凡事都爱刨根问底。当时他了解到,草莓的批发价格每斤为两元多到三元左右,市场上售价每斤八元。即便是这么贵,也供不应求。他便问卖草莓的摊主:“草莓到底是从哪里批发来的?”

  “大圩镇江洲村委。”摊主回答。

  不知道还好,一问居然是相邻的江洲村出产的。这让秦七四非常意外。卖完菜,秦七四就跟同伴一起去江洲村的一个亲戚家询问情况。

  他和几个村民想发草莓财,却受家人阻挠。五户人家顶着压力种了两亩,一天到晚“围着草莓转”

  在亲戚家里,秦七四见到了塑料薄膜上躺着的红红草莓果,藤上开着小白花,一蔸一蔸的惹人喜爱。亲戚告诉他,草莓每年9月中下旬种植,到次年6月结束种植季。一般种植两个月后就产果,收果时间是11月下旬、2月前后、3月下旬、5月份,可以收4批果,每亩可产果3000斤左右,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秦七四了解到,种草莓收入高一些,也很辛苦,但是跟种蔬菜大致差不多。

  江洲村种植草莓已经五六年了,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00多亩。不过,由于他们并不宣扬,所以周边很多村民都不知道。

  秦七四这才明白,这种看起来很娇贵的水果,其实也并不神秘,不然邻村的人怎么能种得出来?这么高的收益让处于经济窘迫中的秦七四禁不住想:“能不能咱也种一下草莓?发发草莓财?”

  秦七四回到家,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跟妻子一说。妻子就把他数落了一顿,还说:“想钱想疯了,从来都没有种过,又没有技术,这东西一听都是比较娇气一些的,你能种好?况且在漓江边,一涨大水,水淹了怎么办?还不如卖菜,卖多少得多少,保险一点。”

  妻子的数落,秦七四并不意外。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他了解她的心态。不过,当时担任村里农科员的秦七四对政策和科技都有一定了解,虽然没有家人的支持,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于是,秦七四就跟同伴们一起合计,准备当年种草莓。因为谁也没有种过,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因此,和秦七四一起种草莓的5户人家中,每户只拿出了4分田进行试验,加起来一共才两亩地。

  这一年,秦七四和同伴们早早地把地整好,下有机肥、猪粪,悄悄地从江洲村亲戚那里运来草莓苗,开始试种。

  草莓种下去后,秦七四一天到晚到地里跑好多趟,恨不得住在地里,家里的其他庄稼基本没时间去照看了,整天猫着腰埋头在地里忙活。

  “当时的情况其实跟摸黑走路一样,没人指点,自己也不知道能走到哪一步,只是想着一定要把草莓种好,才会有出路。”秦七四说。

  村里的人渐渐知道,秦七四和几个青年人在鼓捣着种草莓,大家几乎都睁大眼睛关注这件事。那段时间,跟草莓有关的话题都是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还跑到田里去看草莓的长势。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秦七四心里明白,大家都在关注种草莓。要是你赚钱了,没人会说你的;你没有赚,就会有人笑话你。当时在农村,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害怕吃亏,大多时候只要旱涝保收就可以了。因此在种草莓过程中,秦七四承担了不小的压力。

  4分地的草莓卖了2000多元,上街村的群众都跟着种起了草莓。大圩镇旅游的发展,促使草莓的采摘销售红火

  看着草莓苗一点点地长大,开出小白花,长出绿果,慢慢地变大变红,秦七四的眉头一点一点地舒展开来。

  到了1997年11月底,第一批草莓成熟出果后,秦七四和同伴每人摘了十几斤鲜果,用自行车驮到乐群菜市批发。由于是第一年种植,肥料充足,管护到位,田地的土质又好,种出来的草莓香甜、口感好,一到市场,马上被商贩一抢而空。大果每斤三元,中小果每斤一两元,这一趟卖下来,每人居然卖了五六十元,大家高兴地骑着自行车回了家。秦七四正好遇到卖菜回家的妻子,他把自己的“战果”告诉了她,妻子没说什么,对他笑了一下,算是对他的认同。

  就这样,半年多下来,这5户人家的草莓都获得了2000多元的收益,这个结果让上街村的群众沸腾了。到了1998年开始种草莓的时节,很多人早早就跟秦七四预定草莓苗,请教种植技术。

  就这样,慢慢地,上街村的草莓越种越多。2002年前后,村里的人就不种水稻了,专种草莓。村里的500亩地种完了,又扩展到周边的下街村及临近村种植,达到1000亩,一些人甚至去阳朔租地种植,平均每户人家种植面积达到四五亩,年收入10多万,甚至20万元。

  近些年,随着各种水果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行情持续走高,大圩村委周边的秦岸、李家、伏荔、毛洲等村委村民也开始种植草莓。目前,整个大圩的草莓种植总面积达到1500亩,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草莓越种越红火后,2002年,秦七四听说兴安的葡萄种植户在马路边卖巨峰葡萄,又有了想法。他遇到镇党委书记便问:“人家能把葡萄摆到路边卖,我们能不能把草莓摆在路边卖呢?”书记鼓励他试一下。

  秦七四便在公路旁支了一个简易的架子,在上面摆上几箩筐草莓。由于不好意思吆喝,他自己就跑到田里去做事,一边忙活一边朝路边瞅,看到有车子停在果摊附近,就赶紧跑来招呼客人。结果,不到一下午,就把架子上的草莓卖完了。

  第二天,他继续这样卖。时间长了,村里的村民都跟着在路旁摆起摊卖草莓。有些买草莓的客人觉得光在路旁买不过瘾,要到地里去摘,村民同意了。于是,到大圩草莓地里摘草莓的游客越来越多。

  近几年,随着桂林到阳朔漓江沿岸一带旅游景点的开发,如大圩的磨盘山码头、古东景区、毛洲岛景区,雁山的冠岩景区、神龙水世界等,以及自驾游的兴起,每年11月底到来年的6月前后,越来越多的桂林市民或者外地游客,驾着车专门去大圩摘草莓。这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秦七四意识到,旅游的发展和大圩的草莓是互为依托的,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当地草莓种植业的发展,而草莓种植则带动了处于淡季的桂林旅游,为冬季桂林旅游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休闲方式。此外,草莓的上市时间刚好跟西瓜等夏季水果岔开,也使得它的市场销路看好。

  如今,上街村几乎没有人再去桂林卖草莓了,都在田间地头或者路旁就把草莓卖了。前几年秦七四当选为大圩村委的村支书后,大家都叫他“草莓支书”。

  大圩城镇化的扩张,与上街村草莓种植形成矛盾,让“土地问题”成为了焦点

  近年来,上街村民草莓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2012年5月,广西科技部门支持项目资金150万元,在上街村开展草莓无土栽培实验。采用大棚搭架立体种植的办法,使单位面积植株栽培数量比普通地面种植提高4倍以上。同时采用先进的肥水一体化滴灌技术进行施肥,种植草莓所用的营养基经过消毒后还能反复使用,从而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农业种植最佳效果。目前在上街村,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进行大棚搭架立体种植草莓。“这是草莓种植发展的一个方向。”一些上街村的村民告诉记者。

  但是,上街村的土地总共就只有500亩左右,前几年就开始向附近的下街村等村子承包土地种植草莓,总的种植面积也只有1000多亩。草莓的发展受到了土地的制约。

  土地的匮乏,让上街村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寸土寸金”。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让上街村人“土地问题”变得更突出了。

  上街村属于大圩村委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大圩街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张,征地拆迁也涉及到上街村,村里的一些土地也被征走。按照这两年当地征地的补偿标准,每亩地的补偿金在4万元左右。而这两年,草莓在种植收益好的时候,一年也可达到这个数目,一般情况下每亩也能收入两三万。因此,提到要征地,上街村村民谁也不愿意。

  秦七四说:“土地的征收,是因为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可以提升村里草莓产业的发展,这本身并不矛盾。上街村人以前是种水稻的,后来种了草莓。然而,短时间内土地的征收确实是影响了部分村民的收益,这个问题需要协调。但如何解决,确实是个问题,并不是很好协调。”

  上街村的情况也是目前大圩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上街村产业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当地村民对政府征地的态度。如何更好地协调村子和当地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保留村民探索出的致富的路子,让其更健康地发展,服务于当地群众,服务于大圩的发展,让村民固有的产业不因城镇化建设而消失,或许是当地政府亟需重视和思考的。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景碧锋 通讯员赵佳奕 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