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陶彩忠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黄富财夫妇一个对格、送草,一个压扣、夯实,配合默契。

 

  

  黄富财的妻子扛着蔺草准备织席。

 

  品味乡愁

  

  初夏,天气渐热。一大早,平乐县张家镇张家村村民黄富财家中就弥漫开蔺草的清香。在木制的手工织席机前,分麻、吊麻、提扣、穿草、压扣……老两口配合默契。几十年的光阴,他们大多在织席前度过,用生命的经纬线,织出光滑紧实的蔺草席,也织出安稳幸福的生活。

  草席编织一般以芒草为经、蔺草为纬。据考古记录,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

  黄富财在屋前种了一大片蔺草。草长得又密又高,风一吹过,绿浪滚滚。他每年秋天种草,次年5月收割。收割后的蔺草晒干捆好,整齐堆放备用。

  清晨空气湿润,便于草席编织。往往凌晨三四点,黄富财老两口就起床忙碌了。把芒草搓成麻线,整理清洁蔺草……随后,两人在织席前坐定,开始织席。

  织一张1.5米宽、2米长的草席,需要60多条“经”和3000多条“纬”,且要经历18道繁琐而细腻的工序。40多年的磨合,他们闭着眼睛都能完成织席工序。妻子对格、送草,丈夫压扣、夯实。这种中国传统的夫妻分工合作,两人早已心意相通,动作宛如蝴蝶穿花,将每根蔺草安置得服帖妥当。

  新鲜草席织完后,还要将其晾干,刷除毛屑,再用手掌用力推送,使草席更加致密。最后,将排露的“席筋”打结扣牢,一张成品草席才算大功告成。上好的草席结实耐用、冬暖夏凉。就算用了十几年,也只是慢慢变黄,不会腐烂。

  一连工作十几个钟头,他们几乎没有停歇,一天也只能织出一条草席。每织出一条草席,在3000多次弯腰、送草、压实过程中,他们也编织着如梭的光阴。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编织草席为生,但现在全村还坚持手工做席的只剩下三五户,且均已年过花甲。“现在每张草席大概卖180元,要做整整一天工,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黄富财说,他们夫妻俩一年靠此收入最多1万余元,却总是放不下这门手艺。

  黄家大门口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一鞭扬起追穷寇”,下联为“双锤狠击定乾坤”。黄富财有些文化,这副对联是他的得意之作,他解释,“一鞭”就是扬起织鞭,“追穷寇”就是快速穿梭,“双锤狠击”则是用打尖锤猛击织席机两边的楔子。“我把织席过程想象成大将军征战沙场,是不是很贴切?”黄富财说,只要积极乐观,劳动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薇璞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