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2月02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宋振远 董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在去年我国农业出现重要转机的背景下,中央正着手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如果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让农民直接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抓手,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那么,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正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决定的。 

     农业出现重要转机并未改变“薄弱环节”地位 

    
伴随着中央将“三农”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时隔多年后回归“三农”,在中央一系列重大支农政策引领下,我国粮食生产摆脱连续5年减产的阴影,农民增收走出连续7年的低速徘徊,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重要转机。 

    但人们注意到,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虽然去年“三农”各项指标都有所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农业生产能力没有明显提高,现在粮食生产甚至没有恢复到1997年的历史水平。 

    如何巩固“三农”刚刚出现的好势头?如何破解制约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题?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分析认为,既要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思考农业,又要跳出农业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既要从农业发展新阶段出发思考农业,又要着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向谋划农业;既要从国情出发思考农业,又要着眼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谋划农业。只有用统筹协调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切身利益,是新形势下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首先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贯穿这一主线。 

  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农业不再“一头热一头冷” 

    中央将“三农”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举世瞩目。翻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继续”“加大”“扩大”“进一步”等字眼增多,透露出中央支农政策的范围在扩大,力度在加大,层次在提高。 

    但中央政策的落实,最终要靠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县乡干部的扎实工作。从一些地方暴露出的问题看,中央重农政策在转化为地方政策和行动的“传导”过程中,出现了“走样”和“截留”现象。一些产粮大县的县委书记抱怨:“一头喊重农、重粮,另一头在考核地方干部中却又‘轻农重工’,只考核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非农指标,这个矛盾不解决,地方就缺乏重农积极性。”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让农民深得其惠,不少农民曾担心:国家支农政策会不会变?给农民的补贴今年还发吗?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去年“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的451亿元全部保留,并将得到加强。这说明,尽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丝毫没有忽视农民的增收问题。 

    人们还注意到,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调动地方积极性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财政将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等因素,对粮食生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补助。 

    专家们评价说,这样的政策措施指向明确,具体可行,体现了口号与实际、工作与考核的一致性,对粮食大县是个积极的信号,相信政策效应会放大,对今年粮食主产区将起到“稳压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受中央惠农政策的鼓励,截至1月底,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宣布今年取消农业税。有专家预测,中央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有望提前两三年实现。 

    积极探索建立“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说:给一些实惠,让农民暂时增收,容易做到;但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让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实施制度创新。 

    可喜的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了大量的“试点”“改革”“制度”类字眼,并明确提出将立法让国家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彰显中央正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比如,文件提出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加大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抓紧制订农村金融改革方案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解决多年基层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抓紧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同时要求县域吸收的邮政资金要回流农村等等。这些新政策,无疑将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业缺乏吸引力,关键是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我国将着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加快制订和清理农业标准,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提高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加快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现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发布。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人们深切感到,中央一号文件含有以改革促进农业增效、以改革实现农民利益的思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要靠改革来解决,“三农”问题要靠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这是中央总结的一条基本经验。一号文件透出的信息正是:中央正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让大量财政和社会资源施惠农业和农村,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力促农民增收。有了这一战略保障,我国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