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31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 (徐京跃 宋振远)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 

    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直 
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人们相信,2005年,中国农业会走得更好。 

    国家财政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 

    
进入2005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北京市今年政府投资一半给了郊区,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北京市政府投资城区与郊区比例2003年为80:20,2004年调整为60:40。 

    翻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2005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005年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 

    ——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事实清楚地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要让中国农民“减负”前行 

    
当中国经济航船已从“小舢板”成长为“大船”,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65万亿元,外汇储备升至6099亿美元,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之时,我们没有理由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重负,没有理由再让农村成为城乡发展的“短腿”。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税在中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变小,2004年已降至不到1%。去年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标志着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标志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种新的变革,标志着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继2004年之后,今年中央又一次把支持“三农”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反映出我国在发展战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变化,即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国外经验看,这一阶段是就业结构变革加速的时期,更是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时期。从国内实际看,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经历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后,客观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这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到来。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将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 

    ——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正在实现重要转变,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中央今后将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 

    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践行中央一号文件 

    
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增加各项农业投入;从掀起清欠风暴,到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农村改革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近日在农业部机关大楼看到,各司局正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全年农业工作。农业部今年要为农民办15件实事,从培育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到推广50项优质高产的品种,从培训250万农民工,到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这些都是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实事。 

    如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不仅是农业部门的头等大事,也是各部委正密切关注、统筹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财政部到国家税务总局,从国土资源部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铁道部到建设部,都把统筹城乡发展确定为2005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发展改革委为此进行了全面部署,精心准备,周密安排。 

    在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过程中,免征农业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超过20个。人们预期,温家宝总理一年前承诺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可望提前两三年实现。 

    吉林、湖北、湖南、山东……一个个农业大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订了一揽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计划。 

    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三农”问题积累多年,不是一朝可以解决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有清晰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农业尽管正处在艰难爬坡阶段,毕竟是在上升过程中。2005年,农业依然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将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