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马培华委员在政协大会上口头发言时对县域经济所做的特征性描述,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为此专门采写了一份建议案,和这位政协委员“遥相呼应”:现在是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改变其“缺血体虚”现状的时候了。 目前我国2861个县级市县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4%,人口占全国的71%,GDP占全国的50%的左右,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45%,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国的40%,社会消费总额约占全国的50%。 在列举了一系列数字之后,辜胜阻指出,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会点,也是拉动消费、启动内需的“切入点”。县域经济发展好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但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这位经济学家忧心忡忡地说,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还较弱,县域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具体表现为五大“症状”—— 症状一:财政体制不健全。县域财政的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实力弱,分税制下的县域财政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难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重任。 症状二:金融体制不配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城市偏向性明显,许多农村地区60%至70%的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区。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农村巨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 症状三:产业体系不完善。县域产业多数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传统农业上,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 症状四:城镇载体不发达。县域建设缺水少电、交通不便,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症状五:人才缺少集聚机制。县域经济的人才建设面临“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的局面,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目标。“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只用短短8个字,却再次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上了中央政府2008年的工作日程。 辜胜阻指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战略支点。针对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大部分“缺血体虚”的现状,这位专家开出了自己的五味“药方”—— 药方一:完善财政体制。调减中央分成比例,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按照财权、事权统一原则,彻底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类处置县域债务问题,保证县域经济发展“轻装上阵”。同时要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县级政府财政能力。 药方二:健全金融体制。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在民间借贷比较普遍的地区,可组建区域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社区银行等。 药方三:强化产业支撑。要基于市场比较优势,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等不同县域产业发展模式,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战略,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药方四:提升县城的城市化设施。通过县城把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扩展到乡村,使县城成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桥梁,防止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高速过度集中,缓和大城市的压力。 药方五:构建能人回流、要素集聚的体制和机制,切实解决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人才瓶颈。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鼓励广大民众进行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