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中央决定对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实行调整之后,中国奶业逐渐被视为一个大产业来加以发展,并从1998年起开始走出发展的低谷。近几年来中国的奶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已进入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仅仅8年的时间,全国的奶牛存栏量从不足500万头迅速扩增至1300万头,奶类产品从700多万吨增至2800万多吨,人年均占奶量已从1998年的6公斤提升至22公斤。这个辉煌发展的业绩和由此带来的中国牛奶消费市场被初步打开这一现实,已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促使中国奶业在这几年内发生突飞猛进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个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受到鼓励和扶持;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其消费观念已发生变化,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营养与健康,牛奶作为营养补给首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三是我们原有的奶业基础和基数本来就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加之这个行业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仍存在着一定的利润空间,投资利润的诱惑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外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产业当它处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一世纪初进入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所存在和暴露出来的环境污染、失业严重、人们暴富心切等等社会问题。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它也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勇敢面对并积极去寻求破解的方法去将它解决好,它就会成为一种阻力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会给这个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增加了发展成本。揭示、探讨行业中存在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敏感又具很大风险的一个问题。故此,业内有许多人士大都会抱着或遵循着“不如一默,沉默是金”的古训,对存在的问题不是视而不见,而是看见了不想去谈论它不敢去碰它。本文所提及的问题,相信许多企业的领导和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决策者们,乃至中国两个奶业行业协会的领导们,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看出一点。但是,大家就是对这些存在问题不予正视不勇敢面对,“金口”不开,这也许是最好的明哲保身哲学。不然,他们就会成为“官僚主义”了。这种回避问题的态度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把它提出来并给予认真研究解决好,这肯定会形成对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阻力,使中国奶业发展花费更大的成本。本文旨在通过将中国奶业发展中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全国奶业同行更为关住和一起共同探讨、思考解决解决这些存在问题的办法。当然,同时亦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高层决策者们和中国奶业两个行业协会的领导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对存在问题不予解决好,我们的中国奶业就难于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中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奶业的发展,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如下这些环节或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政府监管的缺失或不到位,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靠打价格战来抢夺市场,在某一区域市场针对特定对手的产品实施打压或围剿,销售终端买断拢乱市场秩序,产品名称随便命名,标准制定滞后或不可执行,执法过松与过度,奶业利润分配不公,重加工轻奶源建设,奶业资源高度集中欠科学合理布局,在某一地区重复建设,生产加工能力严重过剩造成产能浪费,产品同质化,销售半劲无限延长,不计耗能,产品成本过重,产品只追求香浓口感而疏忽营养价值,产品缺欠消费后期营养保存的评价,错误的消费引导,蒙行为骗消费者,生产企业或行业失信,不注重牛奶的公益宣传和市场的基础培育工作,酸牛奶和高档活性乳酸乳饮品所需高质素的活性益生菌国外进口依赖性强,检测、包材、加工生产设备民族化本土化程度低,高档婴幼儿奶粉市场给洋奶粉所垄断,添加剂滥用,产品质量事故,瞎目引种扩群,大型奶牛养殖场环保污染,不重视品种改良及不培育本土化良种公牛,甚至是政府过度干预(如为搞房地产制造了事端,对奶牛场强行迫迁并不作任何经济损失补偿,政府出面压某些企业和银行,要给奶农贷款买牛,甚至代奶农到国外盲目买牛),如此等等,几乎多至不可胜数。在上述所列的众多存在问题中,凡是涉及到如何建设节约型奶业,中国奶业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和最大优化,可使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重大的问题,应优先拿出来讨论和研究。下面,笔者就中国奶业发展中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
(一)市场问题未受到高度重视对中国奶业的战略研究发生了偏差
1、错误的决策和政策倾斜导致了中国奶业资源更为不合理。
中国奶业资源布局不合理的最大表现,是在于各地区奶源生产的不平衡和中国牛奶主产区与牛奶消费主导区的距离相隔甚远。众所周知,我国的牛奶目前主要高度集中在北方的几个主产区,或者又叫做优势区。而这些主产区的产奶量与当地的消费量都形成几何级的大反差。解决主产区奶源严重过剩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将其加工成奶粉,把奶粉买到缺奶源的地方进行还原再加工;第二就是把牛奶加工成 UHT常温保久奶,多消耗一点能源将它们运到大城市去卖给城里人饮用。实施远程长途运输,这些火车、汽车或船运拉送的是什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拉运“水”,因为牛奶中的水分含有87%。从商业的角度讲,这实际是产品销售半径的无限扩延。奶制品的本身属性决定了牛奶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同时,奶产品又不会像电脑,电视、手机等这些工业产品有那么大的利润而体积重量又是那么小。低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作远程销售必然使它的销售成本加重,成本加重这就意味着拿出原本十分低微的利润来作铺垫和弥补。结果,这些生产企业实际上未赚到多少钱。若然不相信这一分析意见,只要去了解和考究一下那几家做全国市场的大企业,看看他们在UHT奶这一块经营中获得多大利润?靠做常温奶长途运送到城市消费,而以此来消耗主产区的过剩牛奶,在这一办过程中需要消耗很多的能源(人力与运力),这是一个笨牛拖大象的笨办法,即效率低耗能大不经济不科学的办法。中央给予扶持政策及财力集中打造这几个牛奶主产区的决策,是欠宏观战略考虑和很不科学的。因为当这三五个主产区的总容量发展至一定的规模时,这些地区的其它资源如牧草供应、运力、水资源、防疫、环保等的承受力,都会到了一个不可承受的极限。当出现这种状况时,这些优势区还可以长期可持续发展吗?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和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将全国的奶业资源(包括牛奶生产、市场销售与消费、新品与设备自主创新等)做到全局最大优化的时候,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国外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奶业绝对是一个高度分散布局发展的产业。许多奶业人士和经济学家都主张和认为,应最大化地充分利用一个国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奶业资源,遵循紧靠市场就地生产就地消费讲究能源节约的原则来发展奶业。这一原则已被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所选用,并早已被写入了全球通用的MBA教材。中国地域那么辽阔,发展奶业不考虑合理化布局,不最大限度地利用全国的资源,不设法拉近缩近牛奶与市场的距离,不强调消费因素,仅靠三几个优势主产区就想将中国奶业引领走向辉煌,那是不现实和不太可能的。即使有很大的发展,都将会拿出很昂贵的成本作为代价。追求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意义了。中央重点扶持或有意识地让这三几个优势主产区“做强做大”的决策,有违奶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原则。中国国情需要的是一个耗能少、低成本、节约型的奶业,需要的是普天繁星闪耀或者说是众星拱月这样的一个发展格局,而并非只靠交由几个奶业巨头和或几个主产区实施高度的垄断。中国发展奶业,在满足国民对牛奶的最大化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并争取实现整体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原料与牛奶运输耗能的最小化,产品终端成本最低化和环境保护的最优化这“四化”的目标。
2、市场因素受到忽视。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拉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其最大的最为关键的动力因素只有一个,这就是市场因素。市场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消费环境、市场网络建设与布局、消费者结构、消费者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选择与倾向、产品可供选择性、有效消费及消费比率,消费态度与消费心理,市场培育成熟程度等等。在这么多的要素中,消费是市场因素的根基和焦点。中国市场为什么吸引着全球投资者、商人的眼球?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全球最具吸引力最大的消费市场。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大国有人不动心不眼红?特别是牛奶消费市场,它大约还有70%左右的有侍开发的潜在的消费市场空间,更是显出它的无比巨大的诱惑力。据粗略估计,目前坚持每天正常消费牛奶的人大约在2.5亿至3亿人左右,也就是说还有近10亿人还是在站在牛奶消费市场的门外的。在我们的对外交往中,我们了解到有很多外国同行都难于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像他们那样爱好饮牛奶?牛奶消费只是他们的1/5还不到。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这主要是我们中国人的饮奶习惯及牛奶消费市场还没有真正培育出来。例如,广东人十份忠爱老火靓汤而不喜欢饮用牛奶。为什么中国人难于做到全民饮奶?不积极不主动地去消费牛奶?为什么有3/4的人与牛奶无缘?这与我们的消费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的一些传统的不太科学的饮食习惯没有人去引导他们使之得到改变。例如,广东粤东的汕头人,他们长久保留着凡食品、茶、汤都喜欢热吃热饮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对冰凉的巴氏奶、酸牛奶的消费就成为一种门槛或障。笔者去年曾到过这个地区开展过牛奶知专家咨询宣传活动,当我问及前来咨询的当地市民为什么不喜欢饮用巴氏奶、酸牛奶时,他们给了我一个十份奇怪的回答,整个粤东汕语系地区的人都普遍认为冷饮牛奶(需低温贮藏的巴氏奶,酸牛奶)会容易引起感冒。这完全是对牛奶的一种偏见和误解,怪不得巴氏奶和酸牛奶的销售一直以来在这个地区无法打开。再者,我们还可以从每天那么多的媒体广告路边广告流动广告等中去看看宣传科学饮奶的公益性广告所占的比例有多大?上述这些举证,足以说明了牛奶的引导消费已受到严重的疏忽或轻视。本来,教育国民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培养他们养成饮奶习惯通过牛奶消费来提高身体健康素质,这是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义务范围内的事情,但政府对这方面并未太关注和重视。如果政府像抓防火抓计生抓反毒那样的劲头和力度来抓牛奶与健康的宣传,提倡和引导国民去认识牛奶、接受牛奶、消费牛奶的话,今天的牛奶消费就不可能是这样的低水平了。在生产企业方面,他们对牛奶消费的引导与市场培育也没有完全进入角色,目前较多使用的手法顶多就是“王婆卖瓜”式的广告而已。第一阵营的几大奶业巨头宁愿花费数亿元去追求“央视效应”,也不把主要精力投到具体的消费引导及市场培育的基础工作上。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生产企业远不如一些外资洋奶粉企业或商家,人家在引导消费方面很有心计很有手段,会在市场中找到贴近消费者的一些渠道与方式方法。人家通常会在销售自己的产品过程中注意同时也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产品特色、品牌意识、牛奶与保健常识、服务态度等一并不知不觉中销售给消费者。这些洋奶粉企业他们都会在销售渠道上配备有专职的营养指导师,甚至使每一个营销人员都成为准营养指导师和企业形象产品的宣传员。洋奶粉企业所使用的这种贴身引导消费和培养市场的手段,由此收到的市场效果不亚于电视广告。不但政府和生产企业对市场因素和消费不予重视,我们的业内专家也未把它作为重点问题给予重点研究。在2005年4月8日,中国奶业协会出版发行了一本书,这本书名起得很好,题为《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然而就是这本由34位专家们(但当中真正的奶业专家并不多,特别是了解市场对市场有卓越研究的更少,研究人员大部分为政府官员和协会行政领导,甚至把编书人和网络媒体采编人员都拉了进去) 的集体智慧所创作而成的中国奶业史上首部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专著,正好把能影响中国奶业发展起决定因素的消费与市场这一重要问题丢搁在一边备受冷落,编书人和专家团的专家们并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消费与市场这一问题。这本巨著借助和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属下的9个司、局级部门和6家科研单往院校的信息与人力资源,在那潇潇洒洒的77.2万的笔墨文字中,虽然内容与范围都已涉及到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概况和基本经验,与世界奶业的差距,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中长期发展目标与结构,区域布局和战略重战,发展措施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甚至在该书的第二部分的12个专题研究中也谈到了奶牛育种,饲料,畜牧防疫,乳品加工,产品质量,消费状况,进出口贸易,区域布局,奶源基地和奶业产业化等问题。但对牛奶消费与市场培育这一重大问题,却只用了连标点符号也计算在内也不超过650个文字这么短少的篇幅只作了纲要性的轻描谈写的点辍。巨著当中第二部分第九项的研究专题《中国乳品总体消费伏况及发展趋势问题研究》一文,还得从中国经济信息网上辑入收录。这本巨著很权威,份量很大。具体可体现在两点:一是此书业己经农业部常务会议批准列入了农业部的软科学课题;其二,些书是发至给全国供各级政府畜牧管理部门、奶业行业协会、各大奶业企业和广大奶业工作者在制定“十一五”计划至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中远景规划时作决策参巧依据。这体“奶业战略研究”给人的总体感觉只是在谈论中国的奶业发展的过去及如何走过来,文章重点是放在那些地方可以养牛那些地方有草和可以做什么产品。但对这么多牛奶怎么去消费和扩大市剩的比例岂不是更大?全国的牛奶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牛奶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场的问题却非常节约笔墨和章节。这是一部指导性很强的书,如果按这本书的指南或发展方向去发展中国奶业,到时候那几个优势主产区所产的牛奶其过有朝一日,在以前我们的教科书中的描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牛奶倒入大海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就会在我们的眼前重演而成为现实?
(二)对奶制品在保质期内或消费后期的营养评价缺失
牛奶有“食品之皇”之称,能享有这个殊荣这主要是它的营养非常丰富而且易为人体所吸收。营养学家提示:大部分的食品就营养保存,越接近新鲜营养的保存力就越强。因此,食品应该尽早消费而不宜过长时间的存放,存放的时间越长,营养的流失就越多。当然,营养的流失还与食品受热加工的温度和受热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关系。受热温度越高和受热的时间越长,食物营养的损失就越大。牛奶的营养虽然很丰富,但是使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不同的受热加工温度及时间,其营养也有很大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都非常明智,他们都把牛奶视为快速消费品,并争取在第一时间尽快把牛奶喝下去,通常所选用的奶产品以巴氏鲜奶为第一选择。因为采用低温消毒的巴氏奶口感与营养最为接近天然的牛奶,基于这种状况,目前全球95%的国家都崇尚生产和消费巴氏奶。然而在我国,近几年来则有那么一股势力在选用牛奶的加工方法和产品定位的时候,则极力主张使用一些超高温的热处理工艺来生产乳产品,这包括采用120℃的“超巴奶”在内。这不但在奶产品的加工生产环节中已人为地使牛奶的营养最大限度地受到破坏和损失,而且在利用这些超高温工艺技术来加工生产奶产品的过程中所消耗过多的能源,并同时给环保增加了负担和压力。除了在生产加工环节中被所选定的加工工艺会致使牛奶中的营养大量流失之外,在奶产品的流通存放环节,牛奶的营养也照样会受到流失。因为牛奶在长时间的存放中,其牛奶中的许多成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地开始发生变性,存放的时间越长,变性就越大。例如,号称存放保质期长达8~9个月之久的UHT奶,当它被贮存至6个月或8个月的时候,也许牛奶里面所含的营养已被下降了40~50%。这样的产品,若消费者饮用后,他所得到的营养便会大打节扣,他的花费也只能换回一半左右的营养。说到底,消费者的利益已经受到伤害。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种状况?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对牛奶产品在保值期内即消费的中后期这段时间内,对营养的保持能力或流失程度缺乏检测与评价。同样的原理及后果也在酸牛奶和乳酸菌饮料中表现出来。特别是那些声称自己的产品是使用活性益生菌生产的酸牛奶或乳酸菌饮品、饮料,也许这些生产企业真的是在使用了活性益生菌来发酵生产,但由于受存放条件与温度等影响,当这些产品在他们生产企业自称的15至18天、或30天至60天的保质期内,产品当中的活性菌的存活率还剩下多少?也许有个别企业的产品到了这个时候,可能会由“活菌”变成了“死菌”。由于我们对产品销售后期的营养缺乏检测要求和检测标准处于空白状态,共后果就是会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发生许多的“联想”与顾虑,而最终将影响人们对牛奶消费的信心,乃至与生产企业与商场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产品质量纠纷。这不能不说,对产品缺乏在保质期内消费后期的营养检测与评价标准,是我们中国牛奶消费市场的又一大缺陷。
(三)中国奶业存在着两个行业协会各念各的经无法形成合力
中国奶业发展受到制约,这跟存在着两个协会不协调和力难往一处使有一定的关系。在国外,一个行业同时有两个行业协会的存在,这不为鲜见。问题是管理职能和分工的明确划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整体上服从和维护本国这一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顾及国家民族的总体利益和本行业及企业会员和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就目前而言,从管理这一层面或角度上讲,能够影响左右或推动中国奶业很好得到发展的力量只有来自两个方面,除了政府管理这一层面外,另一股的力量就是行业协会。而作为中国奶业的行业协会目前我国设有两个,一个是奶业,一个是乳业。在社会其他人士看来,中国奶协似乎是顾及奶农和奶源生产为多;而中国乳协则主政乳品加工企业为多。而对奶产品的市场流通与消费及宣传这一块则无明确的职能划分,为双方都管都不管的交汇点。而引发双方矛盾的产生也基本上是在这一块中被反映出来。例如:他主要推巴氏鲜奶,而对方则坚持主推UHT奶;他说巴氏鲜奶口感、营养好一些,而一方则坚称所有牛奶产品营养都一样都是好奶;他主张实施鲜奶标识,另一方则坚决表示要“禁鲜”;他提出反对还原奶使用于巴氏奶原料,另一则准许加入;他提出只能在巴氏奶和还原奶搞标识,另一则坚持要贴全部都得贴,反之全部都不用贴;他要办乳品展览会,另一则紧跟其后也办年会和高层论坛;你制定标准无需征求我的意见,我有政策出台也不与你打个招呼;你说一些产品的命名叫法符合百姓习惯和国际惯例,另一方则认为国家法律无规定和不符合国际新规定新潮流。奶协与乳协两个协会,都是中国奶业最高权威统师机构,在推出消费主导产品、产品属性、产品命名,营养高低之分,标准制定,标识实施等方面乃至宣传口劲上,观点意见有这么大的分歧,甚至是截然不同。这并不是观点的不同这么简单,其背后实属两个协会分别代表着不同集团的利益问题。两个大臣在闹,却苦了下面的众诸君了。特别是地方的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和一些添加剂、纸材、设备供应商,他们两头都不敢得失,甚至还得同时加入两个协会,企业处于很无奈的地步,只好左右逢源和见机行事分别讨好。特别是两个协会在相隔时间不是很长,但前后都安排举办最高级别的会展或年会会、研讨时,这些企业也得安排去了这家还得去那家,都得给面子和前往捧场一番。作为下面的奶业企业在应对这两个“娘家”的时候最为尴尬的场面,是发生在两个协会对一些政策、标准执行不同见解之时,此时的企业、真所谓是“左右都不是路”。对中国奶业两个协会关系的评价使用“鸡犬老不死往来”这一词组来形容,是最为贴切和合适不过的了。
为什么两者的关系闹得这么疆局?除了上述提及的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之外,笔者以为,这主要是双方欠缺沟通、协调和理解所致。其次这与一个不那么太度,而另一个又不那么宽容,各自都缺乏高姿态主动求和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两个协会的最终目标和最大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基本职能也相同,都是为了中国奶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指导。笔者也很难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得同一行业的两个协会各念各的经。全国的奶业同行在看到中国奶业的两虎在争雄,他们的心都在痛。他们都在寄希望于两个协会能实现和谐共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化干戈为玉帛,使两拳头都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为发展中国奶业争作出贡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都缺乏和好之意。要使两个屁股都坐在同一条板櫈上,最快捷和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实施两会大联合。合二为一这一主张,其实笔者在2003年时就曾给予提出过,但并没有引起双方的重视而不予接纳,造成中国奶业的两个和尚各自挑水食这样的尴尬局面,也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悲衰与不幸。这一问题,已是中国奶业最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肯定成为发展中国奶业的阻力。如果一旦将这一死结解开,那便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愿中国奶业的两个协会早日实现和谐。
(四)盲目追求香浓口感与加热过度致牛奶风味恶化
一些上了年纪的或从国外回来的牛奶消费者,他们都会经常感到同样的一个问题,都说我们现在上市的牛奶味道奇异,一是巴氏鲜奶的风味(味道)不如一世纪80年代之前那些牛奶那么纯天然的纷香,在过去喝过这种鲜牛奶后,口腔内都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令人流连往返回味无究的奶香味,而现在喝起巴氏鲜奶,这种感觉已荡然无存了;另一个是喝过UHI奶后,总觉得满口都是香精味和蕉香味,喝不出牛奶原来的天然的那种纷香奶味。特别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人,他们都有一个鲜明的口感对比,明显感到国内的牛奶已经跑掉了原有的独特风味,都没有国外的牛奶那么好喝。看来,我们的消费者还是有很高的鉴赏能力的。为什么现在消费者会产生出上述这种感觉和评判?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的牛奶产品的确发生了风味的差异并逐步使之变化。使牛奶风味发生这么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造就的。首先,我们先从奶源生产这一环节去分析一下,搞乳品加工的人都知道,要使牛奶尽量保持原有的风味,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有很好的奶质基础;二是牛奶离开奶牛乳房后需立即将其冷却至4℃左右的低温贮存;三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条件的通常在6小时内)将其送达加工厂加工。但据调查,在内地及边远地区有相当部分的奶牛场由于采取的饲养模式大多数为家家户户养几头的散养与人工挤奶式,牛场离收奶站及加工厂远,甚至还有个别的农户的牛奶两天产作一次售,今天所产的牛奶先用锅加热处理,然后将它加入明天所产的牛奶,混合一并交售。这些散养农户的牛奶,其质量基本不稳定,时好时坏是常有的事情,达到优质奶源的难得一见,一级奶源的也很少,通常的质量指标以3~4级为多。甚至其中的一部分质量差至不敢用它来生产巴氏奶。其细菌总数含量高达500万个菌落位/ml以上,B至超过千万个。如果使用3~4级以上的牛奶来做巴氏奶,出厂后过不了二三天就变质不能饮用。其次,我们再从乳品加工这一环节中来看一看有无致使牛风味变异的一些因素存在。据了解,在牛奶产品加工的过程中,使牛奶风味发生大变化的影响因素肯定是存在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企业在对牛奶采取加热处理的时间,所选用的加热温度过度和受热的时间过长。例如对巴氏奶的加热温度已从低温(通常75~85℃)提升至起高温。最近10年来消毒温度为120℃的“超巴奶”已流行全国,为绝大部分的乳品加工企业生产巴氏奶的首选加工方法。乳品加工企业选用“超巴奶”加工方法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所收购的牛奶质量入心不下,将加热温度提至120℃才会感到更保险一点。但是这个120℃的超高温已使牛奶的原有天然纷香的风味已遭到重大的破坏。甚至在加工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回流”现象,而使回流部分牛奶受到两次以上乃至多次反复的热处理。牛奶的天然纷香味,加热一次就弱化一次,加热次数和加热温度越高,破坏风味的恶化程度就越强,同时营养流失就越大。此外,一些生产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和满足一部分消费者香浓的口感需求,在牛奶产品加工的过程中,还有意识地人为地往牛奶使用和添加了一些香精、乳化剂等将牛奶调得又香又浓,这一过程及结果,就是把牛奶原来尚存不多的天然的纷香味处于完全被掩盖之下。
对牛奶来说,它有两种东西是最为为宝贵最有价值和不能丢弃的,这就是风味和蕴含的营养。营养是价值,是决定牛奶在食品世界中地位的重要尺度和衡量标准,它也是我们消费者花钱去消费所追求的最大的和最终的目的。如果牛奶不含有营养,那我们还去消费它干什么?而风味是灵魂,是吸引消费者的饮用的一种巧秒的介质。上述提及的奶农、乳品加工企业在组织生产时的不规范,都会使牛奶的风味和营养遭受重大的创作和流失,这种状况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消费者、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树立风味、口感与营养的意识。最近有人发表文章对我们的奶源质量作出评判,有人评论认为我国的牛奶在进入加工厂之前已有80%被污染;有人则根据内地一些地区出现可“散户饲养集中挤奶”或“集中小区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饲养形式和机械挤奶程度已有很大的提高等这些事实,来判断我国的牛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质量的牛奶(按欧盟和加、美国家的标准、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都应低于20万个单位/ml)已高达80%。这太高估计了,对我国的奶源质量我们自己的心中都十分清楚,我们应该以务实求真的心态来客观地作出评判。上述的两个80%,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结论相差太遥远了。高过或过低作出评价,对我们的奶业健康发展都不利。如果说今天我们的奶源质量已达到80%的比例为优质奶源,这会给奶农一个锗误的信息,奶农们就会觉得他们今天所生产的牛奶已经达到高质量的等级,而在以后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提高奶源质量了。若过低地作出评判则会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消极看法,当他们获取这样的坏信息、了解到每天所饮用的牛奶是这么劣质的话,他们还敢放心地去饮用我们的牛奶吗?消费者就会消极对待牛奶,就会失去消费信心,仍至对整个奶业行业的不信任,行业危机和不信任是最可怕的事情。然而,我们业内对决定牛奶命运、前途的奶源质量、风味和营养这重要的三大要件却被大家所疏忽。
(五)市场细分分偏了
最近,在奶品市场上出现了几个十分吸引眼球的奶品新名词,例如:早点奶,晚间奶,晚宁奶,睡前奶,晚上好奶,听闻一些企业还将准备推出午间奶。推出这些新品的厂家乃至某些行业协会的领导将这些新命名的奶品称之为是“市场细分”。对他们的这种分法和作法我是不赞同的,并认为他们是在曲解了对奶品市场细分的真正含义。国外对牛奶的市场分类,多是以消费对象或渠道的不同而分类的,例如:学生奶、婴幼儿奶、孕妇奶、老人奶,大众化普遍奶等,至今基本上未发现按具体的时间段来细分的。在国外的牛奶消费是全候的想喝就喝,基本上就没有把喝牛奶定格在几个具体的时间时段上。把牛奶消费定格化,这实际上是将消费者引入死胡同。如早餐奶,被消费者理养的角度上讲,牛奶不会因随一天时间内的时段划分或变化而营养紧接着发生营养上的变化。牛奶内的分子结构是比较恒定的,今天是牛奶,100年以后还是牛奶,现在有人将它按一天的早解了只能在吃早餐的时候进饮,而过了吃早餐这个时间,他就不敢冒然再饮用了。从早、中、下、晚的各时间段来划分(见2006年3月13日《羊城晚报B8版》),这的确是把牛奶分偏了。笔者认为,这些生产企业只是在玩概念炒作而已,这种划分法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他们在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将自己所误导。
(六)标鲜这一敏感而重要问题遭冻结不利中国奶业发展
标鲜,就是按国际贯彻准行在巴氏消毒牛奶产品的包装上标志“新鲜”或“鲜奶”等字样,为消费者提倡来认产品属性的易记一种的记录符号,未来这个措施对维护消费者权益、奶农的利益都具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奶协已力争2年多结果还是保鲜失败,禁解与国办24号文的精神是相对悖的,24号文解决了还原奶的问题,对标鲜根本就未提及。有人错误地说解为,还原奶与标鲜是一回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通则》禁律实在是无道理。全世界都不禁,就唯我独专,一禁闻名天下,却把奶农害苦。我们认为,标鲜问题敏感而重要,现在离6月1日最后的通媒时间已入倒计时,我们对此还应想尽一切办法去力争抗衡,包括将禁鲜的严重后果反映告知全国人大,以继续维护广大奶农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七)还需提及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1、面对社会上近期连续出现牛奶危害的挑战,我们业内保持沉默为那般?
2、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问题(用还原奶、饮酸饮料来代替学生奶,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
3、加热过度致使牛奶风味恶化(如回流牛奶多次受热、使用120度温进行超高温巴氏杀菌等);
4、不准使用还原奶后,如何标准化?如滥用“闪蒸”工艺随意浓缩蒸发牛奶中的水分;
5、制定出台的一些标准不可执行,如同废纸一张,如《指南》禁鲜、生鲜牛奶不得检出致病菌、使用检测牛奶受热程度的方法用来检测判断是否使用复原乳的糠氨酸检测;
6、以靠进口牛群来达到扩群的目的不可取,一些地方政府还专程派出人员出国代农民外购奶牛,由于外行扭病牛都买进了来,甚至引农民打官司告政府;
7、“公司+农户”被吹成是最好的发展模式,真正的出路是在于由奶农建立有巿场叫板能力的自主成立的合作社,或进行与乳品企业利润调节再分配,牛场的风险由乳品企业承担一部分,乳品厂的利润由奶牛场分享一部分。
二、几点对策措施建议
1、为改变中国现在的奶业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建议农业部及国家有关部门,首先得改变其观念,放弃或现有重点扶持欠奶源的地区,谋求全国奶牛业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为“拾遗补缺,扫除盲区”。
2、政府也要加强研究牛奶消费问题,要充分发挥调动支配资源的能力,积极引导牛奶消费,改变目前的牛奶品种消费不合理不平衡的状况。
3、为节约国家能源的消耗,应限量还原奶的生产和控制好UHT奶的生产总量,对此两类产品实行税率调节,而对巴氏奶则实行全额零税务。
4、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应对包材及形式有较明确的推荐使用,少用不可降解的包材,多使用可再生的材料和大包装。
5、尽快完善和建立奶牛养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合作组织,从饲料、牧草生产、配种、药品供应、牛奶收购、奶品加工与销售流通等多个环节,都应建立利益共同体或合作组织,国家政府在对这些合作组织和组建之初,应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人员、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6、政府应切实地制定和出台扶持发展学生奶的一些优惠政策,设法让学生奶市场做大和确保里面的营养,得到保障。
7、对奶农的奶牛饲养和乳品厂的加工工艺受热程度都应给予规范,在优质奶源的有效供应的前提下,限制甚至取缔120℃的“超巴奶”这种受热加工方法,杜绝牛奶风味的恶化。
最后,我想借用美国一位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去奋斗”。中国奶业虽然在发展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是和不足或不和谐,但它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它也同样很值得我们去奋斗。我坚信,中国奶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作者系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