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农事重耕牛。这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观念。这个观念平实深刻得让人们几千年来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牛是不是只能用来耕田犁地?当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很多的问题紧跟而来:牛与人的经济合作关系是不是只能发生在种植领域?牛是不是只能是家畜?牛能不能从家庭经济走入产业经济?中国人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北方比南方快;但真正意义上的将牛从役用“培养”出肉用、奶用的本领,将本地耕牛“改造”成肉牛、奶牛,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这就是半个多世纪的沼泽型本地役用水牛“转型”成河流型水牛的品改奇迹!这个奇迹如今深深吸引了世界水牛产业的目光,为广西水牛奠定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
第五届亚洲水牛大会即将于今年4月18日在南宁召开,这是亚洲水牛大会首次在非国家首都的城市召开。
漫长的过程:50年品改艰辛路
水牛品改是个漫长的过程,从1957年周恩来总理引进印度摩拉水牛至今,广西水牛保种、繁育、品改,走过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当年周总理带回来的摩拉水牛分到全国四个省区,如今也只有广西历经磨难保存了良种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杂交改良。
中国是世界第三水牛大国。但与排名第一、第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同,中国水牛都是役用为主的沼泽型水牛,个小、肉少、奶量低,而河流型水牛普遍高大结实、产奶多。
1957年和1974年,我们分别引进印度摩拉和巴基斯坦尼里/拉菲河流型水牛,用这两个水牛品种为父本,本地水牛为母本,进行二品种经济杂交或级进杂交,杂交优势极为显著,杂交后代体躯长,生长发育快,产乳性能高,役力强,耐热耐粗食,抗病力强。从那时候开始,广西在农村大力推广这两个杂交组合。中国农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所长杨炳壮说:“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到奶业上来,农民也不能接受‘养牛为产奶、育牛为卖肉’的想法。
1977年以后,农业部不断给我区下达水牛奶、肉兼用的研究课题,水牛杂交改良才开始考虑产奶性能。”水牛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证明,水牛可从役用转向乳肉兼用,而且杂交水牛泌乳量也能达到河流型乳用水牛的泌乳水平。
1974年,摩拉水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成功,水牛杂交改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区成功选育出泌乳期平均单产2200千克的摩拉、尼里/拉菲奶水牛,这是目前为止我国惟一的两个外来河流型乳用水牛品种。
30年来,水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品改专家和技术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户进行牛品改,传授品改技术。
“品改50年,对我们来说,最难的是改变人的观念”,广西水牛研究所奶业开发专家黄丽明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从1995年我到灵山县文利镇搞品改,直到灵山县成为中国奶水牛之乡,花了8年时间。养牛不耕田,只为育胎产奶、卖牛仔产牛肉,农民觉得没必要,这是一大难;让公牛‘下岗’,人工授精让母牛产仔,农民几乎没能接受,这是又一难。然而,当人们的观念转变后,情况就不同了。 2004年,我又被邀请到崇左市指导当地发展奶水牛,一年就打开了局面,三年就能有成效。”现在,走在灵山、北流、武宣等水牛品改基地县,高大强壮的水牛比比皆是,不再是稀罕物。
辉煌的成果:良种繁育立潮头
“耕牛变奶牛”的现实深深依赖于水牛良种繁育技术的引领。在广西水牛界,有一群埋头工作却名震九州的科学家:卢克焕、蒋和生、石德顺、黄右军……他们是南疆水牛之光的光核,他们创造了一串串辉煌的成果,在水牛产业领域充分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提高水牛的生产性能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获得了几十项科技成果,增补了我国水牛研究中的一系列空白,水牛胚胎生物工程、体细胞克隆等领域的成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按常规的人工授精方法,本地水牛要繁育出近乎100%的纯种奶牛至少得花12年,全区水牛400多万头,要让耕牛变奶牛,至少要两代人的功夫。
就在品改专家和技术员在广大农村推广水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时候,站在科研一线的学者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系列良种繁育尖端技术的不懈攻坚。
上世纪90年代,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大学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开始对沼泽型水牛加快良种繁育的科技攻关。
1993年,蒋和生博士将体外培养的水牛胚胎移植到了本地牛的子宫里,当年10月28日,我国第一例试管杂交牛在广西大学动科学院呱呱落地,随之建立的一整套体外生产牛胚胎的体系,打破了水牛品改进度慢的瓶颈,广西水牛的胚胎移植技术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2004年8月15日,通过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移植技术,一头沼泽型水牛产下一只纯种河流型水牛。这项“土牛产洋牛”的技术,将土水牛改良成优良水牛所需的时间从12年缩短到了1年。
从试管水牛到完全体外化冻胚试管水牛,再到试管双犊、不同品种试管双犊,直到“土牛产洋牛”,广西的水牛科学工作者用慎密的试验创造了五项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试管水牛群;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冻胚试管水牛;世界第一例试管水牛双犊;世界首例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生产的不同品种水牛双犊;世界首例利用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移植技术由沼泽型水牛产下河流型水牛。广西水牛繁育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就在此次亚洲水牛大会召开前夕,世界首例分离水牛XY精子性别控制的雌性水牛在广西水牛研究所诞生。
广西大学动物繁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卢克焕从1992年开始研究水牛性别控制技术,为此花费了14年时间。
说到这项科研成果的现实意义,杨炳壮介绍:“就水牛而言,要产奶养母牛,要产肉养公牛,分离XY精子性别控制试管水牛使水牛业内部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对广西本地役用为主的水牛的品改已经进行了漫长半个世纪。
目前的性别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再次提高我区水牛品改的速度,还可以按性别、按比例地向不同产业发展要求的地区输出‘分性别’的水牛精子,从而实现奶牛、肉牛相对集中连片。”这是一幅多么让人期盼的图景!
光明的前景:5年翻番基础牢固
水牛生长的地方,多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水牛大省大多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水牛能不能从家庭经济走向产业经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水牛是最具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家畜之一。广西也用实践证明,水牛产业特别是奶水牛产业,是可资培育的富民产业。
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畜牧部门在广泛开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进行畜牧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将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特别是奶水牛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项目中。广西“牛专家”进一步明确“两条腿走路”的品改模式:将本地黄牛改良成优良的荷斯坦奶牛,让它们在专业性较强的奶牛场和城市周围饲养;将本地土水牛改良成优良奶水牛,让它们在不宜饲养荷斯坦奶牛的广大农村饲养。水牛,奶水牛,是可以让养殖户普遍富裕的养殖项目。
水牛专家一致认为,水牛搞品改,政策、科技、投入是三大要素。2000年以来,我区牛品改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96个县(区)建成县乡村三级牛人工授精配种站(点)2642个,服务网络覆盖了88%的县份。
2001年至2004年,自治区政府拨出1837万元“种子工程”专项经费,用于牛品种改良工作。每年经费除用于生产、采购牛冻精和液氮外,还用于建设市级牛冻精液氮中转站、新建和完善牛人工授精点,我区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种公牛站、市级牛冻精液氮中转站、县品改站(畜牧兽医站)、乡镇村配种点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自治区种公牛站是全国惟一获准生产、经营水牛冻精的国家级种公牛站,到2004年累计生产水牛冻精226.90万支,向广东、福建等11个省提供冻精28万支。广西成为中国水牛改良种源基地。 自治区禽畜品种改良站站长许典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1981年至1996年,我区年均水牛品改数不足1万头;1997年至2001年,我区年均水牛品改数2.8万多头;2002年,我区水牛品改完成11.6万多头,是2001年的2.5倍;2003年,我区水牛品改25.6万头,又比上年翻一番。“十五”期间,我区杂交配种母牛数累计有110.39万头,是前20年的累计杂交配种数的5.5倍。
水牛不仅改变了只耕田的“命运”,还迎来了产业的曙光。(吕欣 黄奇波 刘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