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许多市县的奶水牛养殖地区,经常活跃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人们都尊称他“牛司令”,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广西水牛研究所所长、第五届亚洲水牛大会主席杨炳壮同志。凭着一股“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水牛精神,怀着一份热爱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拳拳之心,多年来,杨炳壮同志一直深入工作在水牛科研和技术推广一线,为我国奶水牛业的发展奔走、呐喊,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紧密联系群众,带领职工艰苦创业
但凡8年前到过水牛所的人,无不为水牛所今日翻天覆地的巨变而由衷感叹。水牛所建所初期,基础条件非常差,走的是崎岖颠簸的石路,住的是久经风霜的瓦房,设施陈旧、简陋。这个“牛司令”并不好当,但是杨炳壮同志迎难而上,勇挑起这副重担,为了建设好水牛所,促进水牛科研进步,发展水牛事业,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作筹划、定方案,多方声援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主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带领职工们一起铲土、搬砖、抛沙、植树……可以说,水牛所聚沙成塔的一砖一瓦,都洒满了他的心血与汗水。经过积极的努力,水牛所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自1998年起,水牛所旧貌换新颜,铺建了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新建了办公、实验和技术培训3栋大楼,充实和改善了科研设备和育种设施,也为职工们新盖了6座住宿楼,缓解了住房难的问题,还装点了一条条绿化带和建造风景秀丽的小公园,构筑了优美、舒适、和谐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在所庆的联欢会上,一位老职工自告奋勇为大家表演节目,他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一段颂扬杨所长带领全所职工艰苦创业、建造美好家园的诗篇,获得了大家如潮的掌声,这位老职工感慨地说,这首诗是当他感受着水牛人庆贺水牛所脱胎换骨的欢乐时,喜不自禁即兴创作的,这欢呼声不是因为他表演得好,而是字字句句代表了职工们的心声,倾注了大家对杨所长的敬重和爱戴。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刻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疾苦,无论多么忙碌,也要抽时间走访职工家里,倾听职工心声,关心职工生活,给职工们送慰问送温暖。每当听到职工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的心里比自己的事还着急、难受,总是想方设法为职工解决问题。了解到有些特困户生活拮据,他还常常自掏腰包为他们解燃眉之急。杨所长跟职工们的感情就像一条细密绵长的纽带,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视全体职工为自己的家人,职工们的心更是紧靠着他,坚定不移跟着他走。
水牛所人虽不多,但团结就是力量。以杨所长为核心,全所职工信心百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团结、奋进、坚强的集体。他带领着全所职工昂首挺胸,阔步向前,顺应改革形势,与时俱进,大刀阔斧,不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使水牛所在科研、种牛繁育、开发推广、行政管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跨步,五年腾飞,十年超越”的目标, 充分体现了核心领导下水牛所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次评为自治区畜牧系统“先进单位”。
二、狠抓科研,为我国奶水牛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牛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牛研究的科研机构,作为水牛所的领头人,肩负着引领全国水牛科研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任,因此,杨炳壮同志始终把科学研究放在首位,坚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生产和推动经济发展。多年来,他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重视发展优势产业的有关精神,率领科技人员积极申报项目,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条件,为广泛开展水牛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全所共向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等申报立项项目40多项,项目经费600多万元。杨所长亲自主持和参加的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课题和项目就有13项,涉及水牛的饲料营养、饲养管理、胚胎生物工程、乳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尤其在水牛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获得了多项成果,有些技术达到世界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迄今利用胚胎体外生产高新技术已成功生产试管水牛28头,创下了5项世界第一。几年来,全所共获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地厅级奖8项,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推动了水牛科技进步,促进奶水牛业的高速发展。
三、心系“三农”,大力推动各地奶水牛业的发展
中国水牛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广大农村,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充分利用水牛这一丰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使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广大农民受益,是杨炳壮同志发展水牛事业的最终目标和最大心愿。
1、加强种源基地建设,为奶水牛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良种牛
要加速奶水牛业发展,种源是关键。水牛所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外来良种水牛的种源基地,种源扩大势在必行。杨炳壮同志两次亲自主持申报广西水牛种牛场扩建项目,获得国家农业部批准,共争取到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扩建后使水牛所国家级种畜场的载畜能力从原来的500头提高到了1000头,存栏良种水牛种牛也从上任前的360头发展到了900多头。现在水牛所的水牛种畜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良种水牛繁育基地,为向全国推广良种水牛种牛提供坚实的保障。迄今为止已向全国十多个省推广良种水牛种牛1000多头,推动水牛品种改良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2000年至2004年底,水牛改良面从16个县发展到96个县,配改站(点)从150个增加到2374个;杂交配种母水牛数量从4万头增加到32.67万头,5年内杂交配种母牛数达到78.4万头,是前20年(1980-1999年)合计杂交配种数16万头的4.9倍。广西奶水牛业发展迅速,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带动了广西、广东、云南、福建、贵州等南方各省奶水牛业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国水牛业整改和产业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强壮中华民族、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大力扶持奶水牛养殖基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为了带动全区奶水牛养殖开发,杨所长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为基地选址,设计方案,及时解决基层在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他始终把扶持全区各地奶水牛业的扩大发展当作自己的责任,对他来说,共同为水牛事业奋斗的各县市就是自己的兄弟,情深意浓,血脉相连。2001年灵山县文利镇由于种种原因奶农陷入了水牛奶收购断截的困境,当地奶水牛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当地政府频频向水牛所求助。杨所长也心急如焚,一个月内三次带领有关人员深入灵山调查研究,最终决定由水牛所出资建立了收奶站,并按保护价回收所有牛奶,解决了农民卖奶难的问题。为了维护奶农的合法权益,确保当地奶水牛业的发展,杨所长又积极倡导并组织奶农成立了“水牛养殖者协会”并亲自担任协会顾问,提供技术支撑,使灵山县奶水牛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峰回路转,恢复了生机,仅文利镇水牛养殖户就由20多户发展到了946户,日产量从当时的170公斤上升到近1000公斤,合计收入649.6万元,户均收入6867元,灵山县由此于2003年荣获“中国水牛之乡”称号。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先后在灵山、来宾、永福等县建立了20多个水牛奶业开发示范基地。对于奶业发展较快的武宣、灵山、北流等县,他不断摸索和总结奶水牛业产业化开发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行不同的生产模式,不但提高了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奶水牛业生产的路子,并顺应形势发展,积极鼓励示范基地开展水牛养殖小区建设,建立桂中、桂北地区多个养殖小区,带动了3个龙头乳品加工厂(黄氏集团、灵山百强乳品公司、武宣玉京乳品加工公司)的发展,推进奶水牛业在全区36个县全面展开,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悉心指导,使养殖水牛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奶水牛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农民”,杨炳壮同志始终这样认为。为了帮助农民养殖水牛,他经常到农村大力宣传奶水牛养殖的益处,走乡串户询问农民饲养水牛的境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次组织技术培训并亲自授课,给予农民鼓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奶水牛养殖的队伍中来,不少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部分水牛养殖户年创收5万至10万元,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示范户,坚定了其他农民养水牛的信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2003年,杨所长接到临桂县一位农民的信,表明听了几次杨所长在其当地的宣传和授课之后,非常想养殖水牛,但为没有资金也缺乏技术而愁闷不已。杨所长立即回信邀请他到水牛所来免费学习了一个星期的水牛技术,并专门打电话给当地畜牧部门希望给予贷款帮助,这位农民很快就养起了奶水牛,之后杨所长还多次询问他的饲养状况,如今该农民存栏杂种水牛10头,其中挤奶母牛8头,年生产鲜奶收入5万多元,出售杂交水牛收入4万多元,全家养牛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每次杨所长来到乡里,他必到路口迎接,请他到家里吃饭,逢人便称没有杨所长就没有他的今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真正地让广大农民群众体会到党政策的优越性和党的温暖。而在杨炳壮同志心里,这些勤劳朴实的农民群众跟他的职工们一样,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得实惠、富了乐了,他也欣慰地笑了。
四、以高度责任感,不断把我国奶水牛业推向前进
多年来,杨炳壮同志兢兢业业地致力水牛业的发展,他把壮大这一民族事业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他的极力奔走、多方呼吁下,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广西自治区政府把奶水牛业开发列入广西七大重点发展项目,纳入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专题讨论给予广西奶业资金资助;2004年广西区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水牛奶业产业化开发项目(繁育体系建设)2004-200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草食动物规模养殖的意见》,更把广西奶水牛业推上了振兴发展的快速环道。水牛奶业开发的影响逐步扩大,取得国内同行业领域水牛奶业的共识,2003年以中科院张新时院士为组长的全国奶水牛业发展调查组,在调查了广西的奶水牛业发展情况后,认为我国奶水牛业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并向国务院提交了“中国大力发展奶水牛业的报告”,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于2004年初作了重要批示。为落实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精神,国家有关部委纷纷与广西联系,着手做好相关工作。广西有关部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编制了广西奶水牛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水牛所还配合农业部有关部门制定全国性的奶水牛业发展规划。为此, 杨炳壮同志提出了在十年内发展奶水牛业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建立“争创广西一流、国内品牌、国际知名”的宏伟目标,以推动水牛事业更强更大。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国各地区水牛事业的共同发展,他不断加强与同行业者的紧密联系,建立战线联盟,为争取更多支持与援助、加快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为此,他承担着西部奶业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理事长、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社会工作职务。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提出加强团结共同富裕的合理化建议,获得一致认同。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使中国水牛走向世界
水牛业是中国民族的事业,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为了促进中国水牛业的更大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水牛的科研成果与进展,吸引国外合作与投资,他时刻关注世界水牛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把握发展方向,加强国际往来,接待前来参观、考察、洽谈的各国同行专家和代表团200多人次,先后派出科技人员10多人次到美国、巴西、荷兰、意大利等科技发达国家学习和考察,每年都组织开展3个以上的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先后与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等国建立等10多个国家的有关组织、科研院所和大学建立了长期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成功经验,促进中国水牛业的科技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解,建立了友谊。
我国水牛界自1985年派代表出席第二届世界水牛大会之后,因各种原因与国际水牛界中断了联系。2000年已故的前国际水牛联盟副主席兼执行官、保加利亚水牛育种协会主席阿勒克教授给杨炳壮所长致函,力邀他参加2001年的第六届世界水牛大会,他对此积极响应,认为这是中国水牛重新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毅然决定出席此次盛会。2001年5月他携同两位科研人员欣然前往委内瑞拉出席第六届世界水牛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水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的专题报告,展示了中国水牛业多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引起各国同行的强烈反响,在会上一致推选他担任国际水牛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促使中国水牛界重返世界舞台。紧接着他在同年盛情邀请阿勒克教授访问水牛所,在其访问期间,他亲自陪同前往阿勒克教授考察广西各县市的奶水牛业发展情况,阿勒克教授不仅连连胜赞中国水牛业的巨大发展,而且当他看到基层部门对杨所长的到来如此热情欢迎,对他带领水牛事业如此积极拥护,感叹万分,激动而真切地对他说,“中国水牛业有你,必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他以令人震撼的魄力以及超强的人格魅力赢得阿勒克教授的尊敬和信任,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阿勒克教授回国后积极向他推荐专家,引进项目,使中国和保加利亚两国之间在水牛领域建立了坚实的长期合作关系,也由此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水牛业在国际间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水牛业与国际接轨,2003和2004年他又率团先后出席了第4届亚洲水牛大会、第7届世界水牛大会,在会上积极宣传我国水牛业的巨大发展和伟大成就,并多次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以科技进步促进世界水牛业的更快发展,为增加各国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共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引起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在世界水牛领域产生了影响力逐步扩大,并奠定了重要的地位,2003年第4届亚洲水牛大会上被一致推选为亚洲水牛协会执行主席,为中国首次争取到了亚洲水牛大会的主办权,将中国水牛业逐步推向世界。
多年来,杨炳壮同志为水牛事业的繁荣昌盛、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励精图治,鞠躬尽瘁,谱写了一曲激昂雄壮的豪迈战歌。先后多次被评为广西区“科技兴牧先进工作者”、“全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广西奶业发展先进个人” 、广西区直机关、区畜牧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科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个人”、农业部“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第三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和称号。
原载广西新闻网2006年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