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26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xin_08308082511072031022510.jpg 

这是七百弄乡的洼地瑶寨,封山育林后已使七百弄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8月24日摄)。

xin_09308082511070002415311.jpg

七百弄乡的妇女结对上山收摘玉米(8月20日)。

 

  七百弄乡地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在251平方公里面积的山峦叠嶂中,有“弄场”(山坳平地)1300多个,平均深达105米,最深处可达300多米。这里的山峰平均海拔800米,最高峰有1100多米。

  历史上,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324个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因清朝改土归流,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得名“七百弄”。

  多年来,七百弄一直是“贫困”的代名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到此考察后,给出了七百弄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结论。从1997年开始,政府对当地百姓进行异地安置、凿山开路、修建水柜、送资金送技术,在七百弄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扶贫工作。

  十年过去了,当地瑶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起色,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600元增加到2000多元,瑶族同胞自发组织起来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改水、改厕、修路,大力发展生产,封山育林改造生态环境,一群顽强的生命在这里绽放,如今的七百弄,虽然还不富裕,但瑶族同胞仍在孜孜不倦地向着小康目标努力。

xin_13308082511071252893814.jpg

8月24日,一位瑶族群众背桶到附近的地头水柜取水,喀斯特地貌导致七百弄常年缺水。

xin_15308082511072341961017.jpg

这是七百弄乡瑶族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八里九弯”路,现已成为当地的旅游一景(8月24日摄)。

 

  张爱林 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