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讯 第一秤253公斤、第二秤251公斤、第三秤260公斤……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青山生姜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忙着帮助社员收购生姜。当前,正是生姜收获季节,笔者看到六巷乡青山村的地头上,人来人往,一派忙碌的景象,姜农们脸上满是喜悦之情。
青山村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生姜种植,种出来的生姜个大、肉厚、味好、质优,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六巷乡党委、政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打造品牌等做法,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多年前,青山村姜农经历了在土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产量就是上不来的难题。“种姜收入不高,老百姓对种姜几乎失去信心。”该村冲口屯村民小组长刘明贵说道。
为提高生姜产量,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该乡党委、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一是引导姜农引进品质好、价格高的品种种植;二是每年邀请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到村培训姜农,建立种植示范基地,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病虫害防治;三是推广采用单种、套种和有机种植相结合的新技术。随着这些方法、技术的成功应用,生姜的产量由原来的每亩800多公斤提高到1500-2000公斤。产量高了,效益好了,姜农种植生姜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
产量高了,但并不意味着收入就能提高。据六巷乡青山生姜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汉金介绍,在生姜种植合作社没有成立前,该村生姜销售秩序混乱,姜农散种散卖单打独斗,日成交量不高,导致收购环节费用过高,加上个别商贩极力打压生姜价格,姜农不掌握销售渠道,价格无形中被压缩,生姜丰收却不能卖好价,姜农很被动,吃了不少亏。
2008年,在乡政府的指导下,青山村成立了生姜种植合作社,全村115户群众加入合作社,优势资源得到整合,实现了技术和信息共享,规范了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环节和渠道。2011年注册了商标,2012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闲时,合作社员们跑市场、找销路、发布产品信息。如今,每到生姜收获季节,合作社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广东、湖南、桂林、玉林、柳州及来宾等地的商贩就会蜂拥而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生姜定价的话语权掌握在姜农手中。
据该乡党委书记秦龙珍介绍,今年,青山村共种植生姜1800多亩,总产量达270万多公斤,以目前每公斤6元的价格计算,仅此一项全村收入就达1620多万元。其中六结屯24户,户均收入4万元以上,冲口屯16户,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9000多元。广大姜农住着“姜楼”,开着“姜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该乡还注重发展野生茶、油茶、七彩椒和中药等特色种植,并逐步形成支柱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呈现出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靖西南坡乡发展山豆根种植拓宽群众致富路
近年来,靖西县南坡乡在主打“水果+桑蚕”两大特色产业牌的同时,积极探索山区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山豆根好生长于山地、石缝,适合在石山地区种植”的特点,把山豆根种植作为拓宽群众增收的亮点打造 【详细】
岑溪市糯垌镇塘坪村:移出新天地 民踏致富路
汽车盘旋在环山的水泥公路上,把我们带到了塘坪村的山头上。登高望远,塘坪水库的水库移民村就静卧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在村头沿坡上,今年四、五月份才栽种的400多亩桃园里桃树长势良好,几个村民正在新建的千头养猪场上劳作着。村里一个个宽敞的农家住宅门前已修通了水泥 【详细】
[马山县]四季金银花开出致富路
走进马山百龙滩镇南新村,百亩四季金银花花蕾已竞相冒出,空气里也开始弥漫着淡淡清香。“现在,花苗长势良好,预计下个月中旬,成片的金银花就将绽放,整个村屯也将被满溢的花香包围。”南新村党支书蓝海龙乐滋滋地说。 【详细】
[融水县]苗山深处扶贫队 致富路上热心人
“道路通了,心也宽了!”2月24日大年初六,记者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采访,该村村委会主任邓文能说起扶贫工作队出力修路,赞不绝口。据了解,杆洞乡距县城144公里,是融水县最远、最偏僻的高寒山区乡。 【详细】
宜州市祥贝乡里峒村第一书记覃桂萍:为民铺就致富路
宜州市祥贝乡里峒村“第一书记”覃桂萍,跳出就村抓村的局限,在全面分析里峒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项目、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有限资源,既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也为将来发展打基础蓄后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