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将迎来30周年县庆。日前,县委书记蒋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说:“罗城人看不到雾霾,不知道‘霾’字怎么写!”
罗城人的“牛气”源于底气!67%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该县长期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护住一方生态的同时,淘到了真金白银。
满山绿:
3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5倍
罗城林业局档案显示,1980年该县森林覆盖率仅13%左右。龙岸镇金鸡屯72岁老人何明星记得:“那时山上光秃秃的,难见一棵大树。”
生态建设刻不容缓。自治县一成立,就出台政策,对造林给予资金和原粮指标补助,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1990年,森林覆盖率增到38%。
1991年,县政府发出动员令:6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罗城!对61.6万亩荒山进行飞播造林,向世界银行贷款806万元造林7.5万亩。
2003年以来,罗城完成山上造林1900万亩,退耕还林15.2万亩,珠江防护林工程4.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6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7%。
光种树不保护,生态也会遭殃。罗城建设了2.79万座沼气池,改变农村能源以烧薪柴为主的局面。发展循环经济,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关闭涉重金属企业8家,把全县22家有色金属企业整合为5家。
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东风,建设美丽家园。各村屯形成了“十有”的长效机制,即有包屯干部、有固定标语和宣传栏、有清洁乡村理事会、有村规民约、有保洁制度、有保洁员、有垃圾收集桶、有垃圾清运车、有垃圾分类池、有垃圾焚烧炉。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
绿生金:
30年农民纯收入增长36倍
得到精心呵护的青山绿水,给仫佬山乡带来极大红利。全县有经济林6.38万亩,仅油茶一项年产值就有5000万元。
“赶葡萄上山”,实现石漠化治理、经济效益双赢。在四把镇土敢屯,农民韦凤昂一家经营着250亩葡萄园,他说:“这里大部分是石头,什么都种不了,就适合种毛葡萄。”目前,全县有毛葡萄7万亩,今年产量6000多吨,产值4500多万元。
葡萄赚钱,葡萄园养殖更赚钱。走进四把镇大岭屯的万亩葡萄园,葡萄已卖完,但葡萄架下鸡成群。该基地年饲养“葡萄鸡”80万羽,驯养野猪500头,产值40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
林下养殖、种植、旅游蓬勃兴起。2013年,罗城林下经济面积达88万多亩,产值1.48亿元,11万林农人均纯收入560元。
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县长潘秋琳介绍:“去年,罗城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与全国全区有差距,但比30年前增加了36倍!”
产业兴:
绿色工业渐成县域经济支柱
罗城是“有色金属之乡”“煤炭之乡”,然而随着生态优势的日益突出,绿色工业正兴起壮大,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好山出好水。依托生态优势,罗城做好“水文章”,打造了几个知名的饮用水品牌。在九万山深处的黄金镇考榜山下,广西目前最大的单条饮用水生产线即将投产,每小时可生产饮用水4.32万支。大山里的好水,引来两亿元投资,建设年产45万吨饮用水项目。项目投产后,罗城年饮用水产能接近200万吨,产值约20亿元。
好水酿好酒。利用7万亩毛葡萄,发展葡萄酒产业,实施葡萄酒厂技改迁建项目,将葡萄酒年产能由6000吨升级到1.6万吨。
旅游业强势崛起。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长期的生态坚持,给罗城留下了武阳江、剑江、九万山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罗城渐成国内外游客的“新宠”。今年1-9月,罗城接待国内游客49.3万人次,入境游客3100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23.8万美元。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贺州:构建多元化绿色能源并存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线,以沼气建设为核心,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多元化利用太阳能、风电能等绿色能源,推进了节能减排,改善了生态环境,助推了生态乡村建设。 【详细】
贺州大地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全民绿化氛围浓厚,城乡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绿色生态产业进一步壮大,森林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出现在贺州各个角落。 我市将宣传发动作为 【详细】
[三江县]15万亩茶园成侗乡“绿色银行”
“现在茶青每公斤40多元钱,多亏了党政的产业扶贫项目。”3月11日,正在采摘春茶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布央村茶农吴志洪兴奋地说,家里5亩茶叶去年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 多年前,吴志洪积极响应县委 【详细】
[三江县]15.3万亩茶园成了侗乡茶农的“绿色银行”
“现在茶青每公斤能卖40多元,产业扶贫项目为我们带来了实惠。”3月11日,正在采摘春茶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茶农吴志洪高兴地告诉笔者,他家里的5亩茶叶去年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 【详细】
[灵山县]深化“生态乡村” 绿色成名片生态变财富
灵山县在生态乡村创建活动中,牢固树立“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结合“绿满八桂”和“生态乡村”建设,把绿化、美化、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在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村子周围栽植各类珍贵苗木和果树,在美化了农村环境的同时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