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韦 乐 韦鸾飞 莫鲁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南丹县县委书记覃荣化(中)到中堡苗族乡调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韩开运 摄  

 

  南丹县县长覃康平(前排右一)在中堡苗族乡查看烤烟发展。 苏艳柳 摄  

 

  中堡苗族乡党政班子谋划发展蓝图。 莫鲁兴 摄  

 

  拉纳电站。 韦鸾飞 摄  

 梅花山猪。 韦鸾飞 摄  

  中堡黄牛。 韦鸾飞 摄  

  家庭水柜。 韦鸾飞 摄  

  晾晒收获的核桃。 韦鸾飞 摄  

  苗族同胞吹响唢呐迎接游客。 周军伊 摄 

  前 言

  在南丹县西北部,坐落着一个古老神秘、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乡——中堡苗族乡。

  三十年来,淳朴、勇敢的苗乡各族人民,靠着勤劳双手,创造了灿烂业绩,使中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17公里,东接月里镇,南连天峨县三堡乡,西邻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北靠贵州省平塘县甲茶镇。全乡总面积164.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190亩,其中,水田面积1320亩,旱地面积6870亩。全乡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58个自然屯,68个村民小组,是云贵高原南麓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着苗、汉、壮等3个民族。截至2014年底,全乡总人口8135人,其中,苗族人口3946人,占总人口的48.5%。

  1985年建乡初期,中堡苗族乡财政收入仅为1万元,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2011年,全乡财政收入139.77万元;2012年,财政收入265.8万元;2013年,财政收入571.2万元;2014年,财政收入达610.14万元,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乡初期,人均纯收入仅147元,2010年为3432元,较1985年增长223.4%。2014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399元,是1985年的43.5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十年来,为了改变中堡苗族乡的贫穷,苗乡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新生,注入了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想致富,先修路。猫鼻梁山,山势巍峨,是进入中堡苗族乡的门户,这座险峻高耸的山峰,曾阻隔着苗乡人与外界的联系。1988年,一条贯穿大山的公路在此开通,通过多方努力,2008年,完成了月里至中堡的公路硬化,从此打开了苗乡沉寂多年的致富之门。

  三十年来,中堡苗族乡为了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通过“上级扶助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硬化通村公路,修通屯级道路。目前,全乡除懂托村因电站建设需要暂缓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之外,其他5个村(社区)均在“十二五”前期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乡58个自然屯已有53个屯实现通屯道路建设,其中,15个屯已实施通屯道路硬化,有效改善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问题。

  “滴水贵如油”曾是每一个苗乡人的深刻回忆,饮水困难一直是困扰中堡苗族乡人民群众最大的难题。

  建乡以来,中堡苗族乡不断寻找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办法。1996年开始,该乡掀起了一场修建大水池的热潮,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建起了家庭水柜,缓解了饮水困难问题。2008年,该乡争取到县财政配套、部门帮扶、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共计660多万元,建成了南丹最大的“烟水配套”提灌工程,解决了乡政府周边23个自然屯4000多名群众的饮水问题。截至目前,全乡累计建有“集中供水”工程36处,建有家庭水柜2000多座,全乡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中堡苗族乡还先后实施了农村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消除茅草树皮房、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等安居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扶助861户农户建设了新住房。同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2005年以来,全乡所有自然屯都实现了通电工程,农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

  优质产业异军突起

  说起中堡特色产业,中堡薄壳核桃、中堡黄牛、中堡梅花山猪、水电站是它的代名词。

  农业产业方面,该乡党委、政府从全乡耕地面积少、土壤肥力低的现实出发,号召群众种植优良粮食品种、大力推进测土配方工作,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鼓励发展烟叶、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和核桃等林果经济,引导群众发挥黄牛、梅花山猪养殖特长和品牌优势,扩大特色养殖产业,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优质产业。

  2015年,全乡种植烤烟面积1189亩,收购烟叶2345担,烟农户均收入43180元;2012年以来,全乡新发展核桃种植面积29242亩,实现人均有3亩核桃的目标,现有挂果核桃林2500多亩,年产干核桃20多吨,销售收入突破800万元;年出栏生猪3398头,产值500多万元;年出栏中堡黄牛2419头,产值900多万元。

  工业企业方面,2005年以来,随着新纳力水电站的兴建,中堡苗族乡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以来,又相续建成懂托水电站和拉纳水电站。截至目前,三座电站总装机容量8.5万千瓦,年发电量近3亿度。

  边界地区秩序稳定和谐

  中堡具有“小聚居、大杂居”的特征,建乡以来,乡党委和政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引导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同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全乡境内社会秩序安全良好。

  2014年,中堡苗族乡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中堡地处四县两省区交界地带,与多个乡镇一衣带水。过去,因边界线划分、山林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引起的矛盾纠纷时常有之。

  自建乡以来,中堡苗族乡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边界的稳定工作,通过联建、共建等方式,通过定期走访制度,每年积极与相邻的各乡镇沟通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两省边界联防活动,达成综治平安建设共建协议、卫生计生协调服务协议、森林火险联防协议以及乡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协议,以“党建联建、平安共建”为抓手,通过举办文体活动、联合法律讲堂、联合执法、统一开展纠纷排查处理等方式,推动双方的交流沟通,促进两省区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共同维护边界社会稳定。

  “十二五”以来,该乡多次开展(参加)边界大型文体活动,与周边乡镇签订工作协议(备忘录)14份,强化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形成了省区边界群众睦邻友好、和谐共进的稳定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渐入佳境

  中堡山多地少,属于滇黔桂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该乡党委、政府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引导群众多栽树、广植草,启动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建乡三十年来,累计造林9.5万亩,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乡实施石漠化治理面积4975亩,通过产业扶贫,扶助农户新种植核桃面积29000多亩,森林覆盖率突破60%,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4万多亩,享受196万多元的补偿基金,乡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维护和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全乡各村屯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村屯绿化取得良好成效,让苗乡的山绿了、环境优美了。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小型垃圾焚烧炉、农业废弃物回收池等环卫设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实施的“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以及乡庆重点项目,不断推动“生态中堡、宜居中堡”迈上新台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