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记者 田 艳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这片旧居已纳入明年危房改造计划。 

  12月初的南宁,“冬意”渐浓。在良庆区南晓镇晓元村益禾丰库区生态移民安置场,居民们并没有因为气温的下降而减少建设、装扮新屋的热情。得益于危房改造计划,安置场的100户水库移民将在新屋中迎来新年。

  移民小村因灾改造

  据了解,益禾丰生态移民安置场是南晓镇最大的库区移民安置点,现住有160户水库生态移民,人口约360人。安置场分吉岭、防响、管爆3个片区,于1996年开始建设,次年投入使用。

  移民们平静的日子在2014年被打破。当年,广西沿海地区遭遇超强台风“威马逊”和“海鸥”,与钦州交界的南晓镇受灾严重,益禾丰也受到重创,120多户房屋受损成为危房,农作物遭水浸泡绝收,移民的生产、生活遭受严重影响。

  益禾丰建成之初所有房屋均为砖木水泥瓦结构,此种结构的房子只能满足群众居住基本需求,防腐蚀性能和抗风安全性不尽如人意。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了解到群众的困难后,将益禾丰安置场的危房重建列入全镇“生态乡村”建设的首要议程,着力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年初,南晓镇启动了安置场危房改造计划,整体解决安置场居住条件较差的问题。南晓镇城建站工作人员和村委干部一家一户走访,意见建议本记录了满满3本,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整村规划。

  据介绍,今年益禾丰安置场危房改造计划分两期完成,共计100户建设任务。目前一期60户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主要安排在管瀑区,第二期40户的建设也将于2016年1月底完成。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这边是厨房,那边是住房”,夏代存高兴地带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居,虽然略显简单,但他说将在春节前把家具、家电都“完善”起来。夏代存家里有7口人,过去全都挤在破旧的水泥瓦房中。“以前每户住房面积才26、27平方米,现在人均近40平方米,住得宽敞多了。”夏代存说,拆旧建新的房子规划更为合理。南晓镇党委书记徐燕介绍,根据危房改造计划每户农户还可以得到一万八千元的建房补助,缓解了农户的经济压力。

  在安置场房屋改造整坡推进过程中,南晓镇充分尊重受灾群众的意见,做到户型灵活,提高现有未破损房屋的利用率。有3户原住址较偏远的群众也在动员下,主动将重建房屋住址搬迁到安置场中心,增加了房屋集群性,更便于今后规划管理。

  “一有台风,屋顶的水泥瓦很容易被掀翻,风大的时候,屋门都要被吹破。”田冬秀一家在2000年搬到安置场居住,以前一到台风天,她心里就犯怵,根本睡不好。“听说明年危房改造计划将实施到我们这片区域,我们都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我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整个安置场的危房改造。”徐燕告诉记者,剩下的未改房明年将全部纳入危房改造计划,群众住进新房的愿望将逐步实现。

  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

  益禾丰的移民们最初的经济来源是种植甘蔗,安置场地处山区,其实并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甘蔗,加上山区土壤干旱,肥料营养匮乏,导致甘蔗产量低,收入少。经超强台风“威马逊”的侵袭,甘蔗减产更为严重,移民们更是雪上加霜。

  南晓镇为解决这一问题,组织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林业站实地考察研究,针对益禾丰移民安置点土地地貌,引导全体移民选种适合本村发展投资少、周期较短、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经济林。同时引导群众利用优质山林下的富余空间,规模养殖野猪和土鸡,现已发展到土鸡养殖5万多羽,大片山林成为了移民的聚宝盆。

  鉴于台风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教训,南晓镇组织保险公司入村讲解农业保险政策,鼓励农户购买保费较低、保额较高的森林保险,避免种植风险。益禾丰的群众还租用临近晓元村达庄坡流转出来的农用地,种植蔬菜、辣椒、瓜果等经济作物,为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供应农业原生态产品。

  经过一系列积极的措施,益禾丰安置场的移民们逐渐过上了宜居乐业的生活,他们是“生态乡村”建设真真正正的受益者。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