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讯 “十二五”期间,宜州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该市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广西第一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12年,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2014年,荣获河池市“科技目标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在该市召开。此外,该市先后荣获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等荣誉称号。
向良种要桑,向科技要蚕。大力引进优良新品种,推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水平。科技培训覆盖全市16个乡镇、19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2%,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次。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2015年,该市鲜茧产量达5.5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18.6亿元;全市小蚕共育率高达78%以上,方格蔟使用率100%,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取茧器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率在全区领先;全市鲜茧上车率达92%,平均解舒率达61%以上,净度达到93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市生丝35%达到5A以上,90%达到4A以上。
引企业介入,促农户参与。5年来,宜州市一直保持着30万亩桑园面积和120万张养蚕规模,年产桑枝和蚕沙总量均超过30万吨。该市牢固树立“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理念,引导和支持企业依托科技创新,综合开发利用桑枝和蚕沙,实现蚕沙变成有机肥、桑枝养出食用菌,创新发展新产业。同时,通过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等途径,引进东生公司、春语公司和三堡公司等4家蚕沙治理企业,实现年收集处理蚕沙15700吨、混合废菇包生产蚕沙有机肥“修土宝”1.21万吨;引进宜源菌业、柳业菌业等7家规模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截至目前,该市有12个蚕沙收集合作社、48家桑枝收集加工厂,通过“企业(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加工厂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蚕沙治理和发展桑枝食用菌的发展局面。
提升创新力,实现新突破。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为有资质的企业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开发种养新技术,研发“高效取茧器”“废菇包发酵有机肥”等新技术。目前,该市有孵化器在孵企业17家,入孵项目30项,申请专利40件,完成10项成果转化,9项成果落地园区建厂创业,计划总投资53000万元,预计增加就业岗位1664个。广西宜州明华蚕丝绸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2015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茧丝绸产业专业孵化器”。此外,“十二五”以来,该市开发工业新产品15个,桑蚕产业类的如广西嘉联丝绸公司开发的“绮源牌”生丝及“南方丝巢”蚕丝被荣获广西名牌产品。
(杨叶成)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宜州“四个一”助推精准扶贫 确保“不掉一户、不落一人”
在宜州市怀远镇拉外村东升屯,老百姓说起入村帮扶的干部韦建忠,赞不绝口:“到我们村来帮扶的建忠,做得好啊,我们不懂的政策他耐心地讲给我们听,困难户的难事他亲自帮跑帮办。”这是该市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一个缩影。 【详细】
[宜州市]节会为媒唱响品牌 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月三”期间,宜州市借助文化旅游节庆平台,把地方民俗文化与刘三姐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着眼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集聚旅游人气、促进招商引资,唱响“刘三姐”品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详细】
[宜州市]“节庆招商”签下25亿元项目
在“三月三”期间启动的“广西宜州第七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上,宜州市通过“节庆招商”活动与南宁河池商会企业代表达成合作,该企业将在宜州投资建设刘三姐风情小镇和世界莫氏土司文化城两个项目,总投资共25亿元,其中,刘三姐风情小镇项目投资20亿元,世界莫氏土司文 【详细】
宜州村屯绿化有特色有亮点
自生态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宜州市以“党领民办 群众自治”模式为载体,破解农村绿化用地难、苗木成活率低、管护不到位等难题,探讨出了一条适合该市村屯绿化的新路子,实现了乡村绿有质量、绿有效益、绿有特色、绿有亮点。 【详细】
宜州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宜州市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原则,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强化脱贫攻坚实效性,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着力形成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