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0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黄鹏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都安讯 “再用个把月时间,就能把房子建好,到时全家一起搬出来居住,并在县城附近打零工或者报名进鱼峰水泥厂工作,我有信心今年实现脱贫,也有信心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日前,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加茶村的贫困户黄加全,在红渡扶贫移民城正在建设的自家房屋前,高兴地对笔者说。

  黄加全原来居住的自然屯只有4户人家,不通路成为制约村民发展致富的首要因素。今年以来,该县把山区10户以下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基础设施投入大的自然屯贫困群众作为重点搬迁对象,整体搬迁到具备更好生产条件的工业园区、县城城区、乡镇集市、旅游景区附近和公路沿线生活,黄加全成为首批移民搬迁的贫困群众之一。

  都安县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积占89%,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在全县1.5万个自然峒场中,有人居住的7000多个。面对恶劣的自然居住环境,该县“穷则思变、穷则思迁”,逐渐形成了从早期的农户零星自主移民搬迁,到在全区率先探索“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等扶贫搬迁模式,至2015年底先后在县内外安置移民近15万人。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安老百姓就自发组织外迁,先后有1万多名山区群众自发搬迁到南丹、环江、宜山、天峨、田东、上思等县和国营九曲弯农场等土地资源富足的地方另谋生路。这些外迁安置农民克服种种困难,如今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该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土安置”,分别将4.23万人搬迁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将1万人搬到合浦县、银海区、灵山县、钦南区、邕宁县;将1.56万人易地搬迁到县内拉仁、百旺、澄江、安阳、高岭等乡镇的9个移民扶贫实验场。

  1994年至2003年,该县建立“八仙农民城”,实施城郊“有土安置”模式,把大石山区贫困农民1100户5100人迁到“八仙农民城”安置,安排极少量生产用地,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引导农户外出劳务或者就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等,解决群众增收问题。目前,“八仙农民城”面积达3.38平方公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已成为都安县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八仙农民城”人均纯收入达816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6元多了269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

  2005年,该县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园”,实施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郊“无土安置”模式。先后实施5期安置工程,安置2111户10576人。同时,引进康音电子厂、上海中科公司、凯莱编织工艺品厂、乐宜玩具厂、伟业编织厂等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园区,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基本满足移民的就业需求。2015年,“农民进城创业园”人均纯收入达6973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多了1477元。该园区也初步成为以扶贫开发、城镇化、工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此外,城郊“无土安置”受资源限制约束,该县拓展实施“近工业园区、近土地资源、近乡镇集市、近公路沿线”的“四就近”分散多点安置模式。目前,已在菁盛、永安、地苏、百旺、拉烈、大兴、三只羊、龙湾、九渡等9个乡镇实施了“四就近”扶贫移民安置,累计完成安置1.38万人。

  创造实施整屯搬迁安置模式。2014年以来,该县在河池·都安临港扶贫产业园附近启动建设都安扶贫移民新城,占地面积3600亩,计划分六期实施,安置1.13万户约5万人,其中,扶贫移民安置6500户约3万人,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重点将山区10户以下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的自然屯所有农户整体搬迁。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7064万元,一期工程82个屯400户移民已完成房子主体一楼、二楼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与都安县城连成一体,城区人口达30万人,城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0%以上,解决5万人脱贫。

  “十三五”期间,该县将以“近园区、近城镇、近交通、近土地、近景区”的原则采取“1+4+X”模式,在红渡和高岭、下坳、永安、拉烈等安置点分年度实施扶贫移民搬迁5.3万人。同时,实行“安置点+园区”的建设模式,让群众无后顾之忧,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发展目标。今年,计划搬迁1.57万人,目前,搬迁任务已分解到村、具体到屯、落实到户、对象到人,各安置点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实施中。(黄鹏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