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谌贻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金嗓子”这一驰名商标能唱响全国,声扬海外,跟一个女人执著追求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位女人名叫江佩珍,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说起金嗓子问世,她会满怀敬佩地谈起金嗓子喉宝的研发者——华东师大的王耀发教授。她说:“我们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他,记住他是我们的恩人,同时也表明我们尊重知识、喝水不忘挖井人。”

  但是,江佩珍很少谈起她带领全公司员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艰辛——

  艰难时刻唱起《国际歌》

  1993年秋,金嗓子喉宝呱呱坠地,金嗓子的包装盒已摆在桌面,需要一大笔资金启动投产。

  为了筹集这笔贷款,江佩珍20天跑了28趟银行,但都是无功而返。一次被银行下逐客令冒雨回到厂里后,江佩珍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正当大家在门外为她的“反常”担忧时,里面传出了她高唱《国际歌》的声音:“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下午,全厂职工大会,江佩珍又挥动双手,打起节拍,指挥大家一起高唱《国际歌》。一曲终了,江佩珍发表演讲大声问大家:“金嗓子喉宝给我们创新的机遇,我们需要700多万元启动投产,现在银行不愿贷款,怎么办?”

  短暂的沉默之后,有员工大声回应:“刚才不是唱了嘛,‘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我们自己集资!自己救活自己的企业!”

  职工大会在群情激昂中作出决定:每位职工最少集资1000元。江佩珍将自己的家底加上父亲兄弟凑来的15800元最先交上。不到一个月,凝聚着全厂职工血汗的780万元集资就投入到了金嗓子喉宝的生产琏中。从此,印着金嗓子商标的金嗓子喉宝从工业重镇柳州推向市场,走向全国。

  不成名牌死不瞑目

  江佩珍和她的企业团队是以一种“拼命”的精神让“金嗓子”的牌子唱响全国的:金嗓子面世之初,厂里拿不出广告费,她带领员工上街叫卖;去山东参加全国保健药品研讨会的途中,她连闯几道洪水,抱着几十公斤重的金嗓子喉宝样品换乘摆渡的竹筏,赶上飞机,将这一正在热销的产品送到与会代表手中;有一次为了产品的销售,她早上在柳州,晚上赶到哈尔滨,第二天又出现在玉林。

  长期的积劳,曾让江佩珍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2000年春节前,她在繁忙的事务中用别人撂在办公室里的两片冷硬的红薯干充饥,结果出现严重的肠梗阻,腹腔大量积水。她瞒着家人和员工,自己到医院动了手术。当厂医来到医院看到身上连着8根各种治疗插管时,厂医哭了。

  其实这只是她为“金嗓子”病倒最厉害的一次。在此之前,她两次大病,都是在外跑销售饮食无定而积劳成疾的。

  “每次大病时我总想,不把金嗓子打造成名牌,我死不瞑目。”

  “金嗓子”的三品

  江佩珍说:“金嗓子”这张“金字招牌”是产品、厂品、人品“三品合一”的综合体。

  金嗓子喉宝这个高科技的好产品生产了3000多批次,粒粒都是合格的,已连续多次被评为名牌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近十年,金嗓子累计投入技改资金8000多万元,公司先后3次斥巨资重点对生产和质检设施进行GMP改造。公司质检机构被认定为优秀级,企业在全国同行率先全面通过药品GMP认证。经企业自检和各级药检所抽检2000多批次,合格率保持100%。企业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技型企业,受到了中央、区、市各级领导的表扬和鼓励。

  金嗓子将“企业的人品”归结为诚信和强烈的使命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多年来,公司出资为柳州市区架桥修路,拿出自己的药品,及时支援灾区人民;长期资助希望小学、春蕾工程,帮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教育,为教师买保险;为国家级贫困县修筑公路......仅十年间,金嗓子公司回报社会的资金就达6000多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