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7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胡光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当车子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果林,飘过来的是浓郁的清香味——这是兴宁区昆仑镇黄宣村百香果林的美景,衬着晴朗的天空,格外美丽。然而,在几年前,对村民们来说,这样的美景还只是梦幻。那时候,昆仑镇的这个贫困村,“晴天扬尘,雨天泥泞,才是你能看到的风景。”第一书记周敬章告诉记者,年初,他作为市广播电影电视局选派的帮扶干部来到这里。

  3年前,随着昆仑镇黄宣村扶贫示范基地正式挂牌,黄宣村在政府、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正式向贫困宣战,它也从此摆脱过去的贫瘠,奔上了致富的小康之路。

  发展产业 小村迎来新机遇

  黄宣村有20个坡41个村民小组,人口近6000人,年人均收入只有2200元。村里拥有良田万亩,但经济作物种植少,“过去村民收入单一,大部分农户种植花生和木薯,仅少部分村民种植稻谷。”周敬章介绍道,“那时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依靠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挣回来。”

  转折发生在2011年,当时的第一书记陈戈在多次与村民谈心,以及调研土地资源后,决定在村里发展百香果产业。经济效益高、种植技术容易掌握、气候适宜及易于规模化种植是百香果产业项目最大的优势,这使它成为让黄宣村脱贫致富的最佳项目。

  这一计划得到了农户们的积极响应,村里共有370户参与百香果的种植。“村民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项目。”周敬章说,“因为他们都想快点脱贫致富。”很快,村里就建立了1300多亩百香果种植基地。经过短短一年的培育,连片的320亩百香果已经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

  在丰收后的第一次销售中,黄宣村一个月内便销售鲜果1.5万多公斤,收入达6万元,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希望。“这比种木薯值钱多了!”小张新坡的困难户张定宜欣喜地说道,他家种了1.4亩百香果,在第一个月的鲜果销售中就收入近3000元,比过去一年挣的还要多。预计到年底,老张家的百香果收入将近8000元,比往年翻了几番!

  美化环境 村民过上舒心日子

  2012年,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宣村着手解决了村内道路不畅的“顽疾”,让20个坡实现了村村通上水泥路。其中古梨坡的通车结束了兴宁区还有村屯没有通汽车的历史。去年,针对从二级公路到黄宣村路窄弯多、事故频发的现状,村里积极向后盾单位反映,在后盾单位的帮助下,协调20万元资金用于进村公路扩建。目前,村内20个坡的道路均已连通,“无论去哪个坡都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村民进出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而后,黄宣村乘着“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的东风,开始进行乡村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大家都乐于改变原状。”周敬章评价道,能够让生活更舒适、环境更优美的改造,他们比谁都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享受和谐的乡村环境,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村里的老党员班才启告诉记者,村里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想法。

  于是黄宣村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投入近2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垃圾池建设、保洁车辆购置以及保障正常运转支出,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资金链正常。目前,全村共修建了36个垃圾池,配置了17辆三轮垃圾清运车、36辆人力斗车、152个垃圾桶和3台割草机,为清洁乡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底,村里还要改造30多个公厕,“让村民的生活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周敬章说。

  丰富文化 精神生活更优质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让黄宣村老乡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如今的黄宣村,已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基地迈进,年人均收入也从3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现在的老乡们更多的考虑起精神文化生活来。“农民腰包有了钱,自然想要更优质的生活。”周敬章说。

  2013年,在市广电局的努力下,市局联合自治区广电局和广电网络南宁分公司,共投入超过200万元资金,进行基础网络的布置。如今,黄宣村的村民每天都可以在家里收看收听南宁和全国的电视、广播节目,通过电视了解本地的大事小事。

  今年,黄宣村还将建设适于老乡们农闲娱乐休闲的娱乐室,周敬章希望村民能有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娱乐方式。“那榴坡、六王坡、六庙坡的文化娱乐室建设已经完成选址工作。”他介绍道,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建成后将为村民增添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通过3年来的扶贫建设,黄宣村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如今农民口袋有钱了,也有能力和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周敬章告诉记者,接下来黄宣村还要引进牛大力、铁皮石斛等作物,让村里的农业产业进一步多元化。“相信明年我们的收入还会有可观的增长。”周敬章话语里充满了希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