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全村村民仅靠种水稻填饱肚子,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要买点生活用品,需要在田间小路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路边乘车去集市,交通十分不便。如今,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荣山村山湾屯成了全乡“首富”。12月22日,谈起致富经,该屯村民小组组长卢荣辉说:“全靠大家齐心协力,摁了四次拇印,找准了致富路子。”
第一个拇印:
贷款修公路
2003年前,山湾屯村民因为交通不便,种植的农作物难以出售,很多人都不愿种收入不高的水田,纷纷到外面打工。
“要致富,先修路”,大家都想着修一条出村的简易公路。当年春节期间,全村满16岁的村民全部集中开会商议,几经讨论,最后决定贷款修路。村干部召集全村户主签订协议,53户的户主怀着忐忑的心情陆续摁上拇印,每户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1650元,凑够10万元用于修路。
仅一个月,一条通往省道的3.5公里道路正式通车。
第二个拇印:
整地种甘蔗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最大的财富就是那800多亩闲置的土地。这些土地以前分成若干小块分到各家各户,十分不利于规模开发。为此,村民们再次集合召开会议,讨论后决定将闲置土地及荒地进行规整、归公重新分配。土地规整后,村里的土地由原来的800亩扩大到1650亩。
土地规整完毕,群众几乎没有钱可以投入种植甘蔗了。怎么办这一次,村民们在信用社贷款申请书上,一个个郑重摁下了拇印,每户贷1.5万元用于购买蔗种。因为风调雨顺,管理得当,甘蔗收成很好。种甘蔗第一年全村甘蔗收入高达140多万元。
第三个拇印:
喜迁新村子
有钱了,村里又召集大家商议,决定推翻旧房屋,重新规划建设。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上级还专门派了一个专业人员为山湾村进行科学规划,承诺负责村里巷道的建设。
得知这个消息,大家表示愿意听从乡里的安排,不管原来自家的房子面积的大小,是否无偿占用了自家菜园,都愿意服从统一规划。户主们当着乡领导的面,争先恐后、一户不漏地在“同意规划”协议书上摁上拇印,以最快的速度搬出土坯房屋,住进临时帐篷。不久,全村的旧房子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夷为平地;再不久,一间间砖混房拔地而起。房屋漂亮、巷道规整、排污排水设施完备的山湾新村建设完毕,村民在邻村人羡慕的目光中喜迁新居。
第四个拇印:
成立合作社
甘蔗的种植,让山湾屯的群众快速地发家致富。然而大家发现,种植甘蔗还存在一个大问题:不一样的家庭,有不一样的管理模式,而且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了最佳农时,让村民遭受减产的损失。
这时,一名村民提议:借鉴别人种果种菜的经验,成立合作社。这一提议得到村民一致赞同,也得到县糖办的支持。于是大家决定在村里成立了一个甘蔗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来具体指导,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村民们在协议书上高兴地摁上了拇印。
由于甘蔗得到了更科学管理而增产,屯里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高于全县的农民人均收入,成了全乡的“首富屯”。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融安县]小小金橘成致富“金果”
“以前种地有得吃,现在种果有得赚!”12月18日上午,在融安第六届金橘节活动现场,青年农民蓝有干的一句话让众多果农颇有共鸣。小伙的喜悦,从融安县政府当天公布的一组数字可以印证:2015年融安金橘种植11.5万亩,产值预计4亿元,果农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9%。 【详细】
蒙山县古定村党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眼下,蒙山县新圩镇古定村青年党员建立的3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陆续销往广东、湖南等地,带动当地300户以上村民增收。该村党支部以“打造红色兴农堡垒”为主题,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共同增收致富。 【详细】
防城港市推广多元扶贫:多“+”模式助农致富
12月16日,上思县思阳镇昌墩村孔驮屯村民吴顶明,利用政府资助扶贫款项参与福泽农业开发合作社种植淮山。他今后再也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春节前就可将产品直接卖给公司,可获利上万元。吴顶明告诉笔者:“政府这种扶贫模式真好,我们既可学会一门新技术,又不用担心销路。 【详细】
昭平:产业扶贫助农家女增收致富
近年来,昭平县在扶贫开发中注重发挥农家妇女的作用,依靠产业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广大农家妇女创业增收。目前,全县建立茶叶、油茶、烟叶、食用菌、中草药、特色养殖等基地超过30万亩,发展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30余个,使近5万名农家妇女依靠产业扶贫实现增收致富。 【详细】
来宾市提升水库移民幸福指数扫描: 走亲连心 创业致富
冬日来宾,柑橘飘香。象州县大乐镇那芙村村民覃占明看着自家柑橘新品种水果生产示范基地里黄澄澄的果实说:“今年柑橘产量增加,价格稳定。我们水库移民逐年增收致富,多亏了市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帮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