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6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贤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蒙山山歌是蒙山传统的特色文化之一,但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和新文化娱乐的普及以及山歌队伍“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蒙山山歌濒临着失传的境地。笔者结合蒙山实际,就如何保护传承和开发蒙山山歌谈几点看法。

  保护传承山歌文化

  据了解,蒙山山歌起源于唐代初期,流传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山歌对唱是当地年轻人社交、择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果男子不会唱山歌,就很难得到女子的青睐。蒙山人唱山歌和说话一样普及,成为人们交往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2008年,蒙山山歌被列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山山歌是当地人民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结晶,是一份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日益多元化,蒙山山歌影响力也在日渐式微。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山歌是蒙山最主要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蒙山山歌歌圩虽然比较热闹,但目前唱山歌的大多是老年人,很少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由于歌手文化程度不高,对自己创作的山歌不太注重保护,导致山歌难以传存,这也是影响山歌文化传承的因素之一。

  增强山歌文化内涵。蒙山山歌来源于民间,应回归于民间,其生命力也在民间。只有加强宣传,扩大山歌的影响力,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抢救、保护、传承工作。蒙山山歌来自群众的生活,完全发自歌咏者的内心感叹。为了有效加强对山歌保护与传承,蒙山县有针对性地对山歌特色较浓厚的夏宜、长坪瑶族乡等乡镇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走访民间山歌艺人,深入挖掘山歌文化历史内涵,摸清山歌历史渊源、生存现状、民间传承情况等,便于制定山歌保护传承和开发的计划。同时,切实加强山歌资料收集整理力度,还运用现代的技术将优秀山歌制作音像资料,可完整地把山歌创作、演唱的过程保存下来。

  提高创作技能。保护山歌关键在于传承,没有传承,再好的保护措施也只能空谈。只有抓好传承工作,培养传承人,才能发展、弘扬蒙山山歌。蒙山县通过邀请专家集中授课、现场指导、举办展演等开展山歌培训,不断强化山歌传承人、山歌爱好者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利用山歌协会举办山歌培训班,由山歌协会骨干成员对山歌传承人、爱好者进行演唱技艺培训。主要还采取现场对唱、即兴演唱、山歌比赛等形式进行灵活多样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培训中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符合人们的日常演唱、创作山歌的生活习惯,使山歌培训普遍化以及大众化,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学习和运用。

  唱响山歌文化品牌

  蒙山山歌有着深厚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是很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对山歌进行开发,是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

  搭建平台,营造浓厚氛围。为了弘扬山歌传统文化,蒙山县在太平天国公园的玉兰树下,每逢2日、5日、8日定为歌圩期。后来,山歌歌圩迁到梁羽生公园内的鳌山脚下。每逢歌圩日,参加的群众少则几十人,多则达三千多人。歌手们自发汇集到梁羽生公园内的鳌山脚下对歌,形成闻名遐迩的歌圩。夏宜瑶族乡每年农历八月初四瑶族传统节日,瑶歌、山歌对唱,辐射全乡、全县以及周边县市的一万多群众参与。

  引入课堂,普及山歌知识。将山歌引入课堂,是保护和传承山歌的一种有效地模式。现在年轻人不喜欢山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山歌。因此,要让年轻人爱好传统的山歌文化,应将山歌保护和传承引入学校课外教育。山歌协会骨干成员、山歌传承人与学校组成结对共建模式,将山歌引入课堂,纳入学校课外教学计划,定期给爱好山歌的学生上课,大力普及山歌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山歌的兴趣,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山歌技艺展演,增强青少年保护山歌的意识,培养山歌传承人。

  融入生活,增强山歌吸引力。保护与传承山歌传统特色文化,要不断创作适应时代气息的现代山歌。用新观念、新视觉、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增强山歌的吸引力。在歌词内容上要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在创作上要追求多样性,在形式上要更加丰富,更具新颖性,时尚性,提高年轻人参与山歌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山歌文化的发展。蒙山山歌内容广泛,来自群众的生活。歌咏者由物生感,见感生情,随口成“歌”,即兴咏唱,融入群众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让乡村田野的天籁之音更具艺术感染力。

  山歌是蒙山县传统特色文化精髓,是蒙山人民智慧的结晶。蒙山山歌现在面临着保护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蒙山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切实制定保护与传承山歌文化措施,让山歌这一奇葩开放得更加灿烂。

  (贤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