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自治区政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调研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加强全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有重大意义。西江不仅是广西的“母亲河”,也是珠三角城市及港澳地区的“生命源”,保护和建设好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政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调研组着眼于提升经济带生态建设品质,在充分吸纳以往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围绕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重点调研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

  1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成效

  一是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及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保持良好。

  二是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进一步强化。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等,确定了西江经济带内主体功能定位,确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三条红线”;明确了生态保护目标任务,严格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确保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落实。

  三是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目前,流域所有市县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采取有力措施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推进了企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近年来,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年度水质状况总体均为“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处于良好水平。

  四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初现。西江经济带2011年有35个市县(区)、2012年有15个市县(区)、2013年有20个市县(区)纳入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投入资金4.735亿元,实施了517个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受益人口达174万人,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尤其是实施“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乡村环境卫生和面貌明显改观。

  五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和机制初步建立。西江经济带内29个县(市)从2009年起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范围,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制度。

  六是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西江经济带内各市县生态农业、林下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已近200万公顷,年产值达200多亿元。许多山区农民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路子,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受不合理开发影响,部分区域自然植被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导致土地退化、河流淤积,加剧了自然灾害影响;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小水电开发利用强度大,干扰自然水生态过程,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地力消耗过度;自然资源过度利用、资源开发挤占野生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仍较粗放。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水平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工业产业结构较单一。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布局、结构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不相协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万元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西江经济带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民族贫困地区重叠交织,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特别是全区12个民族自治县均位于西江流域,均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域,这些区域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实力较弱,贫困人口比例大,加快发展的要求迫切,对生态保护形成很大压力。

  四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且投入不足。目前我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要素、分部门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管理机制,乡镇一级和一些市的城区没有设立环境管理机构,西江经济带各市也不例外。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国家及自治区财政对生态保护相关领域投入不足。此外,如何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投入有待探索创新和实践。

  3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亊业,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是广西的品牌、是广西的名片。实施我区“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建设好、保护好西江经济带生态,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需要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一是重点提升决策层的生态理念和意识,严格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议建立生态建设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将经济带的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离任审计范围,强化生态责任意识。二是环评制度优先。建议建立完善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新的生态环境破坏。三是加强生态文明、生态理念、生态意识的宣传教育,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科普示范基地,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生态环境文化。

  率先划定生态红线,打造生态屏障。珠江-西江经济带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建议按照国务院颁布的《规划》要求,率先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生态红线。一是建议将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划定“生态红线”区,强化对其环境监管和保护,促进经济带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国土部门重点研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发展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林业部门重点研究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等四条红线;水利部门重点研究出台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的“三条红线”实施细则。二是使红线真正成为“铁线”。对新划定没有法律保障的红线,要尽快制定与红线性质相适宜的地方性法规,为严守生态红线建章立制。在红线面前,任何开发和建设项目都要止步。三是稳步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创新开展“清洁西江我先行”、“绿满西江”、“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等行动,统筹规划沿江两岸生态景观与旅游景观,发动沿江两岸群众种植竹子等生态林,打造两岸绿色旅游新廊道,高度重视流域内可能出现的生态危机。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合理布局经济带产业。一是尽快启动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精干力量,认真研究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区域产业发展规模提供科学依据,尽快建立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预警系统,在上项目、做决策时,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风险评估,为规划实施提供有效的科学预警。二是创新产业政策,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尽早出台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保护区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使得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以生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助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产业化战略,促进环境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循环农业、现代林业园区、现代渔业园区、生态型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设立政府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发展资金,重点扶持新兴产业。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优化配置水电、航运、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建立上下游水资源综合调度运用机制,研究制定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上下游地区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社会合作机制,利用民间组织对生态资源、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偿。建议争取国家将西江流域列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尽快制订出台跨省流域调水的市场补偿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珠江上游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设立生态补偿公益基金,组织和协调建立流域上下游之间生态补偿的产业扶持政策。

  加大对经济带流域内重大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一是经济带各级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环保过错问责办法,上下级政府“一把手”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依法追责。二是建议结合正在启动的“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和西江基础设施大会战的部署,在经济带区域内开展地毯式的环境污染整治大会战,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重点针对饮用水源地、沿江重点企业、沿江的污水垃圾排放、养殖污染、船舶尾气排放等方面进行清理整治,尽快实施流域内航道船舶“油改气”工程,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优势,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建设保护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四是加大破坏环境处罚力度,加大破坏环境者的破坏成本。

  实行差别化考核。一是按照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定位分类设置考核目标,实行差别化考核,对限制开发地区弱化经济指标的考核,突出对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考核。二是加强自治区级顶层设计,科学调整生态政绩考核体系。建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对于生态红线区域范围内的政绩考核体系,应侧重衡量绿色GDP、综合提升环境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测评。同时,在干部使用上,应让“生态政绩”显性化,不仅使出生产力的地方出干部,也让出生态力的地方出干部。三是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自身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建议经济带各级政府坚持信息共享的原则,在资源利用、流域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珠江-西江流域环境监控、监测和应急处置系统以及环境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为联防联控、快速反应提供技术支撑,共同携手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百姓和粤港澳饮用水安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带环境品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