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王 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致辞,就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美好未来提出六条倡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大力深化政治互信”。政治互信,就是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增强政治互信是推动中国-东盟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是推进中国-东盟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双方建立对话关系,到2003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2010年自由贸易区建成,2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扩大到11个重要领域。如果说过去的20多年在双方关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里程碑,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政治互信。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大力深化政治互信”,仍然是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的前提。

  对于政治互信,我们存在一种不恰当的认识,即认为政治互信是国家层面的事,与民间关系不大。诚然,政治互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方面的大事,但政治互信也要有民间因素的支撑,或者说,民间因素是国家政治互信的基础。例如,两国民间的矛盾、摩擦等,会影响国家间政治互信的可持续性,历史上的不少纷争,甚至战争,最初是由民间矛盾、摩擦引发的。因此,邻国交界或周边的和谐与安宁,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对外关系考量的第一要务。

  政治互信制约双方民间交往,而民间交往也制约国家的政治互信。具有地缘关系的国家更是这样。中国与东盟相邻,加之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双方国民交往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是双方民间合作的主要形式,这些合作是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设身处地的双方国民来说,其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形象。因此,在两国民间的交往中,遵守双方的规则,认同文化差异,守信交易等,就显得十分重要。

  深化政治互信要靠国家层面的沟通,这自不必说。当然,国家也要为民间交往提供便利,通过各种形式增进民间了解,扩大国家政治互信的民间基础。而双方的国民有责任和义务为深化两国的政治互信作出贡献。就中国与东盟关系而言,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贸易额增长多少,或你我之间各得经济利益多少,还要考虑双方合作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作用,了解双方合作的宗旨、理念,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知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国民的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不仅事关国民个人的素质,也事关国家的国际形象。

  为此,加强这方面的正确舆论引导,提高国民的思想认识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没有认识就没有行动,认识不到位行动就走样。认识、思想、理论的东西,什么时候都是首要的。而这些,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来获得。在对中国-东盟的舆论宣传中,即使是地方舆论,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宗旨、理念、知识的宣传,对于推进民间合作和深化双方政治互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宣传价值是第一位的。国际视野、开放性、知识性等,无疑是我们在中国-东盟舆论宣传中需要把握的基本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