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来源:梧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既是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部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新阶段两广省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审时度势利用历史合作渊源和近期合作基础而主动创新、先行先试之举。目前珠江-西江经济带上的两广,迫切需要就产业转移和承接、资源互补共享、三产服务互利、流域生态环保、流域利益补偿机制建立以及社会建设、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前期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双边多边沟通、圆桌会商协调、特别试验区组织机构搭建运作等,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夯实粤桂合作平台。

  构建基础设施合作平台

  交通同网。有序推进高速路网建设,形成佛山、肇庆、云浮、梧州、玉林、贵港等流域城市间1小时经济圈。开通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化客运班线、建立区域交通执法联动联勤机制、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共享,推进道路客运以及货运物流一体化发展。

  信息同享。取消流域内各地之间固定电话长途费、移动电话长途费及漫游费,降低流域内各地市之间的总体通话资费水平。加速广播电视一体化,实现流域内各市电视频道节目资源共享;建立政府间合作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生态同建。将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生态绿谷、 景观项链和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发展轴,集旅游观光、 生态绿化、 防洪堤、 高科技园区、住宅区和重点小城镇于一体。

  环境同治。出台环境同治规划及共同的产业环境准入与退出政策,制定环境同治考核指标和流域生态补偿实施办法,逐步建立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和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或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双向责任机制。完善区域污染联防机制,合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实施绿色能源管理技术。

  打造产业对接平台

  共建跨省区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转移。两广应加快共建跨省区产业园,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大集中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的产业项目转移和合作,引进主导产业所需的配套企业和项目,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探索生态补偿型农业区域合作模式。开发农产品生态标识,建立与珠三角地区的供销关系;开展技术项目扶贫补偿,增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清除合作障碍,促进农产品物流一体化。

  通过交通卡、 门票等 “一卡通” 的发行, 建立跨省(区)市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流域旅游一体化。

  创建社会事业共同发展平台

  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流域内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自由转移、年票互认、医保卡互通、公积金异地互贷、公交“一卡通”、 手机漫游费互免等。

  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实现联防联治;开展流域内跨地区案件调查执法协查配合,实现案源线索、案件的及时移送;加强森林防火、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群体上访处理、工伤事故救援等应急协调,携手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通过建设“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启动实施“人才行”计划、建立高端人才“智慧联盟”、建立中青年党政干部异地互派制度,合作开发流域人才资源。通过建设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推动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互认、推进人事人才服务合作,搭建流域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肇庆、梧州、云浮“联合绿卡”制度。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人才,经两地共同审定后发放“联合绿卡”,享受工作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一定政策优惠。这一措施将有效解决因户籍而无法享受当地基本社会服务的问题,对流域间的人才流动将形成极大的推动作用;探索实施肇庆、梧州、云浮高端人才关爱行动。肇庆、梧州、云浮地区的国家“**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可以根据个人意愿申请享受两地中任何一地同等人才的有关待遇。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让梧州的高端人才也享受广东的优质服务资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梧州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刘翠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