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发达地区的连接带,自然禀赋优良,发展潜力巨大,既是国家物种资源宝库和生态屏障,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以及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部署,明确指出把经济带建设成为千里绿色生态走廊。要从把握重要意义着眼,增强紧迫感;从分析基础条件着眼,增强工作信心;从明确对策着眼,找准推进路径。
关键词
重要意义
建成千里绿色走廊,是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这一重要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区域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合作新模式的重要平台。
生态环境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重要生产力,其本质就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问题。珠江-西江水域尤其是西江流域“山清水秀生态美”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其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之一。要始终保持好、发展好这一生态环境的最大生产力优势,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快推进千里绿色长廊的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桂粤两省区共处同一水系和同一源流。对广西而言,西江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黄金水道”;对广东而言,西江是富有独特生态价值的“生命水道”。这就意味着,欠发达省份必须借力发达省份来实现经济升级,发达省份必须借助欠发达省份来实现经济转型、辐射腹地拓展。毋庸置疑,要加快形成桂粤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唯有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大力破解经济带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日益突出的矛盾,加快推动千里绿色走廊的建设,才能在“黄金水道”和“生命水道”间实现最大化的均衡,最终形成经济带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
珠江-西江经济带是我国首个直接联系东西部地区的跨省份、跨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域经济带。在这一经济带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各层面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不仅有利于广西学习和借鉴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而且有利于两省区进一步加强流域内生态协同建设和综合治理,理顺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利用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的梯次区位协同共建,开创出两省区为主体、区位互补的跨省流域生态建设的新模式,为国内跨省区、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成功典范。
关键词
基础条件
近年来,桂粤两省区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省区为主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把经济带建设成为千里绿色走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从省区内部看,桂粤两省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实现“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正在加快形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生态经济正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省际间看,多年来,桂粤等地共同致力于通过省区层面的产业协同发展决策,加快推动泛珠三角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广西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生态、劳动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在促进广西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也为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载体,从而促使两广经济一体化不断跃上新水平,珠江-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从整体上看,桂粤两省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在珠江、西江、海洋、森林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扩大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各项制度有效实施,同时率先以九洲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联手推进跨省区小流域治理和环保合作的示范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域孕育了丰富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是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良好人文基础。同时,流域内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进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精神支撑更加有力。
关键词
主要对策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岸线保护和利用布局,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认真落实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尤其要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制定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尽快开展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以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切实发挥其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增强其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障经济带的生态安全。
优化岸线保护和利用布局,打造“魅力两岸·美丽西江”。科学统筹沿江岸线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西江岸线开发强度,逐步转移西江重污染企业,建设西江干流及支流防护林带,保护西江生态岸线。注重水系沿线的自然生态效益,提高绿色廊道的生态稳定性、景观特色性和功能完善性,有机串联城市、集镇和村落,形成体现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城镇风貌的“魅力两岸·美丽西江”绿色廊道。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探索建立上下游地区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探索推进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改革;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重点创新土地管理和整治方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关键,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深入实施水、大气、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细颗粒物(PM2.5)超标、灰霾、饮用水安全等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完善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继续营造“山清水秀生态美”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彰显生态环境优势。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研究,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在西江流域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文明。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建设千里绿色走廊的重要保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流域生态激励和约束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制度,重点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权交易等机制,强化法制保障,完善政策调控,加强能力建设,形成推进千里绿色走廊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者为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调研西江经济带建设
3月14日至15日,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率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梧,调研西江经济带建设情况,协调解决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详细】
李志刚代表:从中央层面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珠江-西江经济带为广东、广西以及沿江各地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表示,希望从中央层面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 【详细】
陈武:做足港口经济和沿江开放大文章 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
11月14日至15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到我市调研。他强调,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全力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详细】
陈武:做足港口经济和沿江开放大文章 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
11月14日至15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到我市调研。他强调,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全力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详细】
陈武:全面落实“双核驱动”战略 扎实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
11月14-15日,自治区主席陈武深入贵港市平南、桂平等地检查自治区全年稳增长各项部署的落实情况,征求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牢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咬住发展不放松,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发展,全面落实好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扎实推进西江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