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5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凌国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2014年11月起,中央党校举办县委书记研修班,计划到2017年底将全国县(市、区、旗)委书记轮训一遍。此次中国展开的县委书记大轮训,同时纳入中央党校培训体系,是十八大以来的首次,也是继2008年之后,我国再次对全国的县委书记进行轮训。

  古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在公共管理的框架下,不论是传统社会的“统治”思维,还是现代的“治理”理念,县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节点,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县一级党政机关的“首席长官”,县委书记的个人素养和治理理念,对于其所辖县域的发展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对重大公共议题的决策负有核心地位,因此,不妨这样说,县委书记的治理理念、施政格局和素质涵养,跟其所辖县的发展质量具有相当强的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讲,看一看一个县的发展质量,也能从某种意义上推测出作为“班长”的县委书记的“深浅”。

  与上一次县委书记轮训相比,6年后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关口。全面深化改革的破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动,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既充满珍贵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既要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又要保持基本的发展速度。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公共治理主体的公职人员,必然需要提升自身的眼光、观念、素养等能力,去适应公共治理的“新常态”。

  自2008年县委书记轮训之后,时隔6年再次对全国县(市、区、旗)委书记进行大轮训,不仅因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而且显示出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坚定决心。一个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直是国家治理结构的重要层次,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县治则国治,县强则国强,县稳则国稳。作为县级党政机关的“首席代表”,县委书记必须发挥“头羊”的作用,这就要求县委书记对权力必须兼具开放的视野、发展的思维、坚强的定力、公正的坚守,深刻牢记“权为民所赋”,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在商业项目落户的过程中,在关乎父老民众的权益时,在不同利益纠葛难解的尴尬中,做到倾听民语、贴近民心、敬畏民意,真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人民赋予的权力。

  毋庸讳言,在所辖县中,县委书记的“权力”非常大。如果县委书记忘记了权力的由来,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再加上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的漏洞,这就非常可能使县委书记沦为权力的阶下囚。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事业中,落马的县委书记着实不少。这也从反面衬托出这些曾经的县委书记,是如何操弄人民赋予的权力的;面对权力带来的利益诱惑,面对家人、下属、秘书、司机等密切利益关联者对权力的操弄,是如何一步步丧失定力、堕入万劫不复中去的。甚至有县委书记还没有离开所在县时,民意已然怨声载道,离开后更加骂名不断。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故事的余韵令人回味无穷。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提醒县委书记要“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对县委书记乃至对所有公职人员而言,这既是语重心长的要求,又是含义隽永的期冀。(凌国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